top of page

悠然體驗生活 過有意義暑假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美國註冊催眠治療師 周霜妤

 

今年盛夏出其不意提早降臨,父母卻一如既往,早為孩子的暑期活動張羅,儼如戰線對壘,力爭報讀熱門的加強版補習班,弄得孩子愁眉苦臉。家長皆用心良苦,望孩子過有意義的暑假,但如何度過才算「有意義」?家長何不靜下心來,與孩子商量後才落決定,否則,原應快樂的暑期,反令上下兩代背負情緒壓力。

 

父母不願孩子虛度悠長暑假,遂安排各種活動。受周遭講求競爭、側重比較的氛圍影響,為免子女給同儕比下去,一如平日的補習操作,暑期活動也要與學業、升學前途掛鈎。父母愛子之心毋庸置疑,有時候不自覺地強加壓迫,子女承受壓力,導致情緒問題。

 

個案:過量課堂變壓力煲

小女孩每天放學後,匆匆喝罷一杯奶,便投入緊密的補習課,直至晚上;周末日則出席連環興趣班。父母怕女兒表現遠遜同學,唯有施壓,歷經兩年,她終按捺不住,近日對母親不瞅不睬,迴避接觸。母親感受到其敵意,便安排她接受輔導。女兒在輔導員協助下漸解心結,並披露:「不管我說甚麼,媽媽都聽不入耳!」家長重整女兒起居作息,減少補課。女兒再展笑臉,樂於參與她鍾愛的興趣班:「媽媽願意聽我講,我要努力讀好書。」

 

小孩子渴望家長聆聽其說話,父母卻只管下指令,欠缺溝通,孩子長期情緒受壓,無法釋放,漸形成行為問題,像無故大發脾氣,父母打罵施教下,更變本加厲,衝撞家長;部分孩子則嚷著身體不適,實質想藉此逃避。

 

家長:加強覺察  調整心態

孩子因情緒受壓而出現負面行為,問題實已累積了一段時間。輔導小孩時,每每發現問題常涉及父母不懂自我調節,持續出現管教問題。家長一角實不易演,尤其在職父母,備受工作重壓,回家發現孩子成績下滑等,容易觸動爆發點,遷怒孩子。同時,社會風氣亦構成無形壓力,驅使他們隨波逐流,選擇主流做法,但又覺違背個人教養孩子的初衷,心內自責,亦會觸動情緒爆發。故此,家長宜靜心覺察,適時調節心態。

選擇暑期活動的要點

不少父母強調「要孩子過有意義的暑假」,所講的 「意義」往往緊扣現實利益,如提升讀書成績,令暑期與平日上學無異,與孩子想法有落差。安排活動時,建議考慮:

 

調整心態:

家長心儀的活動,是孩子真的感興趣?抑或擔心孩子表現滯後於同學,強迫參與?又或通過安排孩子學習,彌補當年無緣參與的遺憾?家長若一意孤行支配孩子,毫無溝通,孩子只覺家長純為滿足個人,因而厭惡該活動,欠缺動力探索興趣。

 

衡量能力:

家長應衡量孩子的能力,別輕易受社會風氣影響,硬要小孩參與主流活動。須知道部分孩子在課堂科目表現遜色,卻長於藝術創作、科學探索等方面,家長應細心發掘,加以栽培。

 

共同商議:

既是孩子的活動,親子溝通不能缺。孩子有興趣參與某項活動,家長不需斷言否定,應引導他們分享看法,鼓勵定立目標,並帶出責任感,不應半途而廢。若活動設試讀班,可安排參與,初步觀察孩子反應,聆聽其感受,了解有多大興趣。

 

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往往是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從小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可為未來打下更穩健的基石。 

 

暑期活動之選

體驗生活:

暑期活動毋須金錢堆砌,簡單的親子生活體驗,已能夠把經驗與生活聯繫,孩子的得?絕不遜於花費金錢換來的經驗。像一起買食材炮製美食、到公園親親草地樹木。過後聽聽孩子分享感受,啟發其聯想力,但不宜用「學到甚麼」的語調詢問,令孩子如同被抽查功課,引起反感。

至於野外歷奇課程,家長須確定孩子的能力,若對大自然有恐懼心,突然要在野外求生,徒添壓力,甚或產生驚恐。宜先安排孩子接觸大自然的動植物,循序漸進參與。

 

玩味課堂:

若期望提升孩子在語文、數理等科目的程度,不宜挑選以成績為本的課程,否則與平日上學無異。何妨選擇活動教學的課堂,如藉戲劇活動強化語文、司儀訓練促進表達能力等,孩子可在遊玩中學習,避免枯燥乏味。

 

透過靜心維護情緒

心理學界近年推廣靜觀練習,無論父母、子女,皆可參與這類透過靜心來促進覺察力的練習活動。靜心對雙方的情緒健康皆有裨益,透過適當的練習,能協助當事人覺察內心的感受,並學懂接納接受,此舉有助提升個人的抗逆力,裝備力量走更遠的人生路;同時,它能帶動雙方運用換位思考,為對方着想,一起面對及處理問題,促進親子關係。

icon_hkcss.png

情緒支援熱線:​​ (+852) 2301 2303 (求助、預約及面談服務查詢)

捐款查詢:(+852) 3690 1000

一般查詢:(+852) 2947 8669

地址:

香港九龍新蒲崗五芳街10號新寶中心10樓1001-1003室

(鄰近港鐵鑽石山站)

慈善團體編號:​​91/7268

夥伴計劃:
13259994_1185058431538532_83180277292127
JC logo.png

2012-2020

2016-2019

© 2024 Joyful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