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層挖掘驚恐療「源」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 李昕小姐

受驚恐突襲,當事人身體出現強烈不適反應,恐慌感驅使人聚焦其上,認定是生理毛病。驚恐症屬焦慮症的一種,涉及情緒問題,若只着眼表面,未能透視問題全局,無視導致驚恐的源頭。透過心理治療,輔導員協助當事人挖掘內心,仔細梳理錯綜複雜的心理狀況,細探行為與情緒的影響,加以調整,從而處理驚恐反應,撫平身體的不適感。

驚恐症患者的反應強弱有別,部分人深受「驚恐突襲」困擾,確有命懸一線之恐慌,亦有人演變成對外在環境、物件起恐懼心。無論驚恐症或恐懼症,均屬焦慮症的範疇,延醫診治生理上的不適外,心理輔導治療也是重要一環。

從心理層面深探情緒

罹患驚恐症,當事人的生理反應明顯,但心理輔導員傾向把病徵暫擱,不會率先認定當事人患上某種生理病症,如心臟病,而是從心理層面入手,了解生理反應底層種種糾葛的情緒因素、日常行為的誘因。形象點說,是以「倒轉」的方向行事,從內在及至外在。認知行為治療是其中一種常用於輔導驚恐症患者的手法,並輔以其他心理治療去幫助患者,例如情緒取向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CBT):

情緒病患者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負面事件、痛楚患處,視作困擾的源頭。認知行為治療帶領當事人認識表面現象並非只有單一成因,通過拉闊審視角度,摸索導致不適的原因。

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簡稱EFT):

翻開驚恐的表徵,底層涉及很多內在的情緒問題,如生活緊張、壓力沉重、追求完美的個性等,因而衍生腸胃不適、肌肉痛楚等毛病,故須從情緒方向調整。

 

專題個案:纏人腸扭痛恐慌

已屆中年的專業人士,長期受腸臟扭痛困擾,常在某些特定日子發作。曾延醫求診,卻找不到原因,有醫生懷疑是「腸易激綜合症」(俗稱「腸敏感」),但未能對症施治,當事人寄望從心理治療找出路。

 

當事人備受腸臟扭痛困擾,對生活構成影響,情況類近驚恐症。輔導員雖然需要了解受助人的不適情況,但卻先放下並不把重點針對在腸易激綜合症的病理上,反而嘗試從其成長經歷、日常生活及情緒問題等方向挖掘。當事人的事業略有所成,可惜受制於老闆,未能大展拳腳,事業正陷樽頸。孩子出生後,一方面要面對照顧兒子成長的種種,另一方面在工作上更追求表現,不容有失,無論公私生活都壓力沉重。另外,因受腸道問題影響,他常有便意,頻密上廁所,故抗拒外出,鮮少出席朋友聚會,社交生活大受影響。

輔導治療:調節情緒 良策減痛

輔導員引導當事人明白不適反應涉及多種原因,一起探究痛楚是源於心理或生理因素。像當事人曾疑惑源於飲食不當有關,細探下實非如此,故可排除;另外又發現他的自信心不足,對個人要求很高,情緒受壓。經過檢討,估計問題源於他過度專注於痛症,但那並非問題的癥結,反而是個人的情緒、處事態度引發,於是配合不同的方法釐清內在問題,調適身心。

 

同時,經了解當事人在哪些特定日子作痛、痛楚的程度等,便建議一些紓緩方法。如作痛時進房間竭息,敷暖水袋、按摩腹部等,同時把房間的燈光調暗,播放輕柔的音樂,配合香薰,營造鬆弛的環境,甚至準備攬枕供作痛時緊抱,以分散痛感。當事人接納建議,回家試做,更要請丈夫協助陪同,發現奏效。約經四節的輔導,情況得到改善。

車廂恐懼:行為上作改變

部分驚恐症個案會演變成對某些特定環境恐懼,迴避前往。有一個案的當事人,抗拒乘坐港鐵列車,對車廂擠迫、局促的封閉環境產生恐懼,甫內進便出現窒息感。

 

輔導員通過認知行為治療,與他一同檢視過去成功乘坐港鐵的經驗,了解何以當時可以而現在卻遇到障礙。從中發現他受緊張情緒影響,原來與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遭遇有關。輔導員循此方向與當事人一起探討,試行改善:‧

 

  • 重新認識實際情況:像選擇在非繁忙時段試乘短途車、選擇架空而非地下的路段、在朋友陪同下乘坐,讓他有安全感,逐步體會現場實況並非如他想像般可怕。‧

 

  • 確認其反應非異常:請他詢問家人、朋友對局促、擠迫的車廂的感受,他會明白其他人也有不舒適的感覺,並參考別人排解的方法,協助自己在過程中放鬆。

024-025_edited.jpg

心結舊創埋驚恐因子

驚恐症的出現亦涉及成長因素,像曾經歷至親離世、父母仳離等傷痛事件,若當時沒有適當處理其感受,成長後可能出現極端的驚恐反應。像幼年時有母親陪同入睡,母親離開後,他被逼在空洞、漆黑的房間獨自入睡,心生恐懼,成長後仍留有陰影。另外,在學校遭欺凌,或目睹驚嚇事件,若沒有及時得到輔導,也可能形成心理創傷。

家人須正視與關心

若發現家庭成員出現疑似驚恐症,先別一同恐慌,應多了解其情況。當事人若有異常的行為,如自我隱藏、拒絕上班,以至傷害自己等,須盡快尋求心理輔導。

 

家人不要經常強調當事人恐懼的內容,免強化其異常感覺;可鼓勵他正視問題,嘗試去面對,避免他過度合理化行為,沉溺其中。家人切勿厭棄地說:「你毋須多講,講都無用!」家人若把他視作異常分子,只驅使他的思想愈趨負面,對問題並無助益。家人應多與當事傾談,聽他分享,體會其感受,初步了解其恐慌的原因;當事人也感受到家人的關心。

 

驚恐延伸至抑鬱

焦慮與抑鬱每每相互扣連,一同衍生,驚恐 屬焦慮症一種,部分患者亦同時有抑鬱症。驚恐 症患者普遍有情緒低落現像,因自覺與其他人有 別,行為異常,欠缺信心,擔心其他人目睹其行 為,投以異樣目光,繼而把自己收藏起來,迴避 外出。

 

不少個案當事人起初僅出現抑鬱情緒 (Depressive mood),因處理不善,導致人際關 係、社交生活愈來愈差,抑鬱情緒加劇,遂演變 成抑鬱症。

CBT + EFT 輔導效果佳

為驚恐症患者作輔導,往往結合CBT及其他輔導手法,幫助當事人釐清行為及情緒的問題。驚恐症患者常有不理性的信念,自覺本身的反應是不正常的。輔導員以CBT把其不理性的信念帶出來,並引導他以正常角度看待本身的行為,指出其他人也有類似的反應。另外,因當事人傾向把所有問題、負面事件全歸咎於自己,故帶引他把想法外在化,令他明白問題的出現,與其他人也有關連。至於EFT,則能深探其情緒底層,透視外在的不適實與各種內在情緒有關連。

 

輔導員不會只着眼當事人的某一個問題,在對話過程中,會由淺至深的挖掘,了解其生活習慣、成長背景、真實個性等,而身體不適出現前後的每個時段都會全面探究。依時序挖掘,便能了解引致壓力情緒,以至衍生身體反應的問題源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