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創傷後壓力症

PTSD

驚情一霎纏擾

訪問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醫生

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指人經歷天災、戰亂、交通意外、性侵犯等創傷事件後,出現持續恐慌、焦慮的精神疾患。人對突發事件的反應有別,相對於大災難,看似較輕微的車禍、火警,也足以令部分人留下創傷。治療上,須探進當事人內心,重組記憶,才能把導致恐慌的片段解除。

親歷意外的劫後驚恐

導致創傷後壓症的事件,主要是突發的、當事人意料不到的,除災難事故,車禍也是常見的事件,還有性罪行,均可令受害者蒙上心理陰影,精神持續受困。


親身經歷意外事件的,罹患此症的機會率較高,但部分旁觀者也會受衝擊,像目睹災場內傷者受創經過,又或目擊他人墮樓、着地受重創,都是相當可怖的畫面,足令人嚴重受驚。

個案闡釋:小事故也留創傷

一些看似微小的事故,亦可能對當事人構成深遠影響。一位年屆40的男士,自小便害怕狗,只要在行人道上見到狗,便不顧路上往還的車輛,直撲對街以避開。事隔多年,他將為人父,不想在兒女面前做出這種行徑,決意要處理這原因不明的問題。


通過催眠治療,發現他年幼時曾在新界被大群狗隻包圍,雖沒受襲,卻從此怕狗。經處方藥物,並針對其恐懼源頭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問題得以解決。 

斷症:驚恐反應持續逾月

經歷如撞車等意外事故,當事人會出現不同層次的驚慌反應。意外發生的一剎,當事人會覺驚悸,繼而出現呆滯、無反應,甚至像靈魂出竅,與現實環境脫離聯繫似的,之後緊張、難過等感覺仍反覆存在一陣子。因經歷過重大意外,產生這類反應屬人之常情,若情況在四星期內漸次消退,一般不會視為情緒病。然而,當情緒反應持續出現超過一個月,便須正視,當事人或已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症狀:驚恐片段不斷重現

創傷後壓力症患者持續承受幾方面的情緒困擾:


1. 驚慌片段不時閃現
意外發生後,當事人往住只記得某幾個情景。像車禍的過程:對方的車高速駛近,「?」一聲猛烈碰撞,呔盤氣袋彈出,傳來警號……對意外的完整經過,患者往往只記得若干僅一、兩秒的短促片段,經常出現在腦海,如汽車快速衝近、猛烈碰撞一剎,稱為「閃現」(flashback)或「侵入性思想」(Intrusive thoughts)。另外,有患者經常做夢,重現意外事件,或發惡夢,如被人或怪獸追趕。

2. 對中性事件也驚恐
患者很多時把一些無關連、屬中性的事件,也錯誤地聯繫到該宗意外,產生恐慌反應。像車禍發生在十字路口,患者會對任何一個十字路口都害怕,單單望到已不能過馬路,這是相當典型的情況,屬「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的反應。

3. 睡眠質素差
患者深受情緒困擾,經常出現失眠,睡眠質素轉差。

 

4. 設法迴避可能勾起事件的回憶的事或物
逐漸影響自己社交、工作及其他重要的生活層面。

上述精神問題會逐步擾亂患者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等。
時間並不會沖淡一切,問題若不獲處理,只會愈演愈烈,變成抑鬱症、焦慮症,部分人或依賴酒精、藥物,衍生其他精神科問題。

驚恐片段植入腦部海馬體

意外驚情一霎之所以影響深遠,因為這些片段在意外發生後,即儲進腦內的海馬體,那兒專門儲存重要的記憶,當遇到類同事件時,人便懂得作出即時反應。


重返原始人時代,這機制有助他們即時應對猛獸突襲,然而,今天我們已非活於叢林,但這機制仍留腦內,當發生意外事件,人會把當中某一兩個瞬間的片段存於海馬體。就像書櫃內的書本亂放,久不久便滑落一冊;同樣,若腦內紊亂的思緒沒有整理好,零散的片段便突然溜出,教人精神緊張。

平息創痛  再重組整理思緒

1. 對症處方藥物
針對患者出現緊張、抑鬱情緒,會處方血清素;亦可能給予有助入睡的藥物。另外,可能處方具鎮靜神經作用的藥物。若演變成其他精神問題,需對症用藥。藥物以外,更須配合心理治療,處理精神問題的根源。

 

2. 重組片段,完整事件
治療的一個重點,是把持續困擾患者的零碎片段,嵌回整個故事中。回到那個混亂書櫃的比喻,你拾起掉落的書,卻依然隨意放回,關上櫃門,內裡亂狀其實未變。治療過程就是要當事人打開書櫃,逐本書整理,亦即把儲於海馬體的零碎片段放回整件事中,理順情緒,驚慌畫面才會停止閃現。

3. 幫當事人確認現實處境
重組事件一次,目的讓當事人確認事件已經過去,並非發生在這一刻,明白自己現在有能力處理。
 
協助當事人重組事件,儼如播放影帶,患者每次接受治療時,便播放少許,然後平復其情緒反應,經多次治療,慢慢理順其情緒,今病人逐步走出困境。

個案闡釋:確認創傷已過去

家暴個案苦主很年輕便結婚,當時遭父母反對,故被丈夫虐打時,因缺乏親人支援,她是毫無反抗餘地,只能啞忍。後經社會福利署介入,把她救走。此後,凡踏足與前夫去過的地方,對方兇狠的臉容便閃現,縱然並非施暴現場,也勾起她的驚恐情緒,某些地方她更是全然無法涉足。


接受心理治療後,她重組整個關係,由結識前夫起,雙方關係由甜蜜、轉差到出現暴力事件。當她把事件重整後,才醒覺家暴事件發生在她18歲時,當時若出走便會無處容身,但現在已30歲,若再被施暴,可以立刻離開,報警求助。但十多年來,她沒有意識到事件已經過去,仍自覺如年輕時無助。


經歷約半年治療,她終把恐懼消除,可以四出活動,甚至返回舊居附近。通過治療她得出結論:「18歲時,被丈夫打我不懂如何做,但今天已30歲,就算再被配偶施暴,我會打開大門向外走,不再害怕有人打我。」

治癒:能回復原來生活

治療時間的長短,因應病情的複雜程度而定。一般而言,第一身經歷創傷的人受影響會較深,若做成身體的永久傷害,因創傷很深,治療期亦較長。


若當事人能做回平日要做的事,可視為治癒,像能返回讓他害怕的事發現場。不過,即使對那個十字路口仍畏懼,未能怡然走過,但只要能通過其他十字路口,已無礙其正常生活,不影響作為一個人、員工、伴侶、父母或子女的角色,那就沒問題。 

 

知多一點點  Q&A

問:治療創傷後壓力症,會常用催眠治療嗎?


陳醫生:
一般而言,對於創傷程度較嚴重的,催眠治療是其中一種治療方法。當事人進行漸進式暴露療法時,把事件由頭到尾「播放」一次,若情緒困擾太大,有時候會難以「播放」。相對第一身親歷其境的當事人,第三身旁觀者受創傷後情緒困擾的程度較輕,而催眠治療便有助當事人由第一身轉換為第三身,以另一角度觀察事件,可以減低情緒受掀動,會較易重組事件。


問:哪些地方的發病率較高?香港的情況又怎樣?


陳醫生:
美國、加拿大兩地的發病傾向較高。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年發病率為1.1%,但該兩國達3.5至6%,較世衛的數字高三至六倍。出現這現象的成因很多,就美國而言,估計參與戰爭是因素之一。當地設專門診治退伍軍人的診所,精神科的求診者大多涉及創傷後壓力症。至於香港方面,較缺乏相關的統計數字,不過按日常臨床觀察,創傷後壓力症在本港並不罕見,誠如前述,除災難外,交通意外、家暴,以至被狗嚇倒,也可引發這病症。

 

問:哪些人較易患創傷後壓力症?


陳醫生:
雖然有過類似的研究,但沒有論據肯定此症發病與性別有關。同樣,沒有年齡的偏向,任何年紀的人都會發生。有謂此症的出現涉及文化因素,另外,部分人因遺傳而發病,這病症有遺傳傾向,患者的下一代可能較易發病。須指出,對恐慌的感覺因人而異,發病與人的性格有關,故平日維持心境開朗,培養樂觀個性,或有助抗衡創傷後的情緒問題。 

 

 

020-021_edited.jpg
022-023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