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hotovoice 心情拍攝讓照片發聲

訪問 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永接醫生

隨著數碼相機及智能電話的普及應用,拍照已成為生活中最尋常的活動。由觀察前景、按下快門、照片完成到與眾分享,十餘秒內,已能體會作品成形之樂及人際交流之趣。每個人都可以是圖像創作者,罹患情緒問題人士也不例外,從中不僅獲得拍攝樂趣,更有深層次的得著。

時至今日,有謂人人都是攝影師,手起鏡落,拍攝眼前的美食或記下良朋共敍的快樂時光。大家是否就此變身攝影師,其實不重要,關鍵是能夠輕易藉圖像創作,表達個人的想法,並促進人際間的聯繫,加強溝通。


精神科醫生麥永接相信,攝影與精神健康可以連線,近年他致力推動精神病康復者拿起相機,走進社區,藉攝影抒發感受,並更進一步向公眾推廣,鼓勵大家不僅以眼睛,更要以一顆心去拍攝。本身亦是攝影愛好者,他曾指出:「當我思考如何去引起一般人對心靈健康的關注時,便想到攝影可以是一個方式。這即是我所說的『心靈攝影』,就是以一顆開放的心,配合一部真實的相機,記錄身邊見到的人與事。」

攝影與情緒健康的關連,驟看是無形的,但實踐起來卻又很實在。概括而言,可從3個層面去體現:

 1. 抒發個人感受
拍攝照片時,選擇對象,決定畫面的佈局構圖,到按下快門的時間,其實都反映個人的想法,相較於文字,照片能更直接地表達當事人的所思所感。一張作品完成,就是一次抒懷的歷程,可讓其他人了解拍攝者的內心世界。

2.  不同角度觀察
拍攝亦是一次創作,攝影者總會仔細審視拍攝對象,或高或低,或遠或近,以期獲得心儀的圖像。麥永接指出,拍攝照片可以訓練人以不同角度觀察周遭的事物,與精神健康便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人出現情緒問題,每每不在於事件,而是當事人的想法:「若你能夠以不同角度去看待事情,有高、有低,你會更能欣賞這個世界;同時,能夠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也可以減少鑽牛角尖。」

3.  促進人際交流
拿起相機照像,彷彿是很個人的活動,其實不然。試想,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已是人與人的接觸,加上交流活動,那是更闊的人際關係。麥永接曾為精神病康復者舉辦攝影工作坊,與參加者走到戶外拍攝,讓他們多到外邊走動,與人交流。

數年前,麥永接醫生帶同一些精神病康復學員,進入社區拍照。他本身熱衷拍攝人物,也鼓勵大家記錄社區人士的活動,從而多與人接觸,期能消除隔膜。學員努力衝破內心的障礙,主動邀請不同的社區人士以至外國人拍照,攝下雙方互動的珍貴時刻。


2013年,麥醫生聯同一些沙士康復者,重返淘大社區拍攝照片,藉以抒發感受;他們曾受情緒困擾,部分甚至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期間,仍有人難耐波動情緒,身邊人即上前慰藉。麥醫生指出,「心靈受創者能打開心扉接納他人,實非易事,同路人的互相扶持,有助他們跨越心障,盡早釋懷。」


時下很多「拍友」不斷追逐昂貴器材,比併刁鑽技巧,麥醫生則相信:「影相猶如做人,過程最緊要,重要是懂得享受拍攝的過程。」他重視拍攝過程中人與人的交流,鼓勵大家分享感受。我們在欣賞別人的作品時,何妨也從心靈出發,以心為心,了解拍攝者的心跡,用心交流。

 

影像發聲

Photovoice一詞,被翻譯為「影像發聲」,常指邊緣社群或小眾群體通過攝影表達對某些議題的想法,冀加強公眾的關注。


世界各地都有運用攝影促進社會關注小眾群體的權益,包括情緒病患者。像英國的慈善組織PhotoVoice便致力推動小眾以攝影發聲,他們相信「攝影是一種能夠跨越文化及語言界限,且相當靈活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應用;攝影能夠描述實況,促進不同觀點的交流,並提升大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鑑於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負面標籤,既帶來另一重傷害,更阻礙患者融入社會,美國波士頓大學精神病康復中心通過「Photovoice」項目,讓患者藉攝影表達自我,接觸不同的社會階層,消除隔閡,改善自身的處境。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也設「Photovoice?Project」,包括舉辦公開攝影比賽,促進大眾正視精神健康。

028-029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