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注夾心中產人士

職場精神健康意見調查

公佈日期:2016年5月1日
發表:趙雨龍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
李寶姬女士(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項目策劃經理)

眾所周知,香港打工仔壓力大,當中尤以夾心中產為甚,要同時兼顧上級、下屬和職位上的要求;因此,更容易「爆煲」。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對此表示關注,並進行了關注夾心中產人士職場精神健康意見調查。


調查結果發現,若以世衛標準(SRQ-20)來評估本港的夾心中產的職場精神狀況,約有3分之1的被訪者認為自己在職場的精神狀況是「健康」;但若按世衛標準,在這群被訪者當中,其實有超過4分之3人已屬「須求助的個案類別」,情況令人關注。

工作壓力是指由工作或與工作直接有關的因素所造成的生理、心理、行為壓力,過度的工作壓力會導致疲勞、焦慮、壓抑和工作能力下降,甚至發展為精疲力竭症(burnout)等。 


法國於2013年的一項大型研究,訪問了職場上的7,709名人士,發現職場精神健康與工作環境有顯著關連,尤以三大因素較易令人患上情緒病:決定自由度低(low decision latitude)、過於投入(over committed)及情緒透支(emotional demands)。


五一勞動節向來比較關心一般勞動階層;但卻絕少觸及夾心中產在職場的勞動情況。眾所周知,香港打工仔壓力大,當中尤以夾心中產為甚,要同時兼顧上級、下屬和職位上的要求;因此,更容易「爆煲」。所以,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很關注這個課題,並於2015年5月至12月進行了關注夾心中產人士職場精神健康意見調查,向接近700位夾心中產人士進行問卷調查。


是次「關注夾心中產人士職場精神健康」調查是要探討夾心中產在職場的精神健康情況,以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促進個人、職場及政策層面的改善措施,長遠而言是要建立健康的人口和社會。

研究目的


I.    探討本港夾心中產人士的職場精神健康狀況,包括其壓力來源、影響和求助等方法; 
II.    提出改善職場精神健康的策略建議。 

 

研究方法


收集方法:
‧    透過明愛家庭服務屬下的單位發放手寫問卷及通過網上發出及收集;
‧    邀請合資格的受訪者參與聚焦小組,收集其對關注職場精神健康的意見;
‧    是次調查以不記名形式進行;
‧    問卷分三部分,分別為:個人資料、自身職場精神健康整體評估、影響因素、處理方法以及世衛精神健康之問卷(SRQ-20),用以評估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
‧    共收回688份有效問卷(手寫386份、網上302份)。

夾心中產之定義


受訪者必須年滿18歲或以上,並自我認定為「中產/夾心階層」;及符合下列任何一項或多項條件:


收入:月薪約2-10萬
資產:擁有個人資產(例如股票、基金、物業、車等)
職業:專業人士或擁有專業技能
多元生活方式:崇尚簡樸生活、綠色生活、喜愛咖啡文化、宗教信仰或是有品味的生活方式等 

 

研究結果


是次調查的基準為688份有效問卷,而研究主要分析中產人士的職場精神健康狀況,包括其壓力來源、影響和處理方法等,並對改善職場精神健康提出建議。 


第1部分:


受訪者基本狀況


1. 性別
61%為女性,39%為男性 。 

2. 年齡分佈
主要以31至35歲及41至45歲為主,同樣佔17%,共佔34%。其次則為51至55歲及36至40歲人士,分別佔15%及14%,接?是26至30歲的人士,佔13%。

040-041.jpg

3. 婚姻狀況 

60%已婚,35%單身。

040-041.jpg

4. 個人每月收入

 82%受訪者的月入是2萬或以上。其餘不足2萬收入的人士因有個人資產或是工作性質是自僱或兼職,故沒有固定每月入息。 23%之受訪者的月入為3萬或以上。31%之受訪者的月入為5萬或以上。

042-043.jpg

5. 個人資產

61%的個人資產是200萬元以下,27%的個人資產則在200-600萬元以內,12%擁600萬元或以上的資產。

042-043.jpg

6. 受訪者行業

社會服務業佔約28%、商用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顧客服務等)佔23%,而教育服務業佔約18%,政府部門(包括:醫院)佔9%。 

042-043.jpg

7. 受訪者職位

48%受訪者為專業人員,有25%為管理人員,19%則任文職。 

042-043.jpg

8. 受訪者全職與否

87%受訪者為全職。非全職方面5%為兼職(每星期工作不足18小時),7%為自僱人士,1%則為散工(工作至少8小時但沒固定工作)。 

042-043.jpg

9. 每天工作時數

大部分受訪者都是每天工作9小時或以上,只有不足4成人(37%)每天工作8小時以內。長工時不一定被視為超時工作,特別是專業中產。

042-043.jpg

10. 每星期超時工作時數

30%受訪者每天超時工作至少2小時,當中16%至少超時3小時。不少受訪者表示自己每星期均有超時工作,實際時數卻難以計算。由此反映夾心中產在界定合理工時存實際困難,缺乏固定工作時數或開放工時間,甚至超時工作卻不知是否有超時補薪。夾心中產很多時的工作是傾向「責任制」,很多時難以有實際概念計算其超時工作、甚至在放工後仍要繼續工作直至完成所要負責的工作為止。

042-043.jpg

第2部分:

受訪者的職場精神健康狀況


1. 影響職場精神健康的因素:


數據反映一般人以為最影響職場精神健康的因素(例如:入息、多工作量等)卻不是主要因素,這一方面反映其實香港人不介意拼搏努力,但卻期望辛苦過後,得到上司的鼓勵。在現時講求管理主義、問責制的鞭策文化下的職場,似乎缺乏肯定和鼓勵。社會的急遽轉變,機構對員工的要求和工作模式的轉營,也是受訪者認為影響其職場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

042-043.jpg

2. 受訪者處理自己的職場精神健康的方法:


‧ 與同事傾訴    ‧ 轉工
‧ 睡眠    ‧ 購物
‧ 娛樂    ‧ 服用藥物
‧ 飲酒/吸煙    ‧ 與家人/朋友傾訴
‧ 與上司傾訴    ‧ 吃喝
‧ 賭博    ‧ 旅遊
‧ 打機    ‧ 做運動
‧ 閱讀/聽歌    ‧ 參加公司舉辦的活動
‧ 尋求專業協助    

3. 受訪者認為處理方法是否有效:


9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處理職場精神健康的方法是有幫助或有點幫助。

4. 曾否因職場精神健康問題向醫生或專業人士求助:


當中只有13%受訪者表示曾向醫生或專業人士求助。

5. 曾求助對象:


包括:普通科醫生、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中醫師、社工及輔導員,更有受訪者表示會向朋友或按摩師求助以處理自己的職場精神壓力。

044-045.jpg

6. 沒有向專業人士求助原因:


綜合調查數字及聚焦小組的受訪者意見,普遍夾心中產人士會主動找自己認為有效的方法來處理職場壓力,卻較少求助,當中原因有可能是由於:


(1)工時長而沒有時間求助、晚間服務不太多;
(2)自己也是專業人士,對尋求其他專業協助之信任程度有限; 
(3)可能基於尊嚴/面子問題而抗拒求助;
(4)只留意到自己有職場壓力,卻未有察覺/不清楚自己有職場精神健康問題(包括:情緒困擾、身心的負面影響等),故不知如何處理或是向甚麼專業求助才對;
(5) 加上香港的工作環境、職場文化對關注員工的精神健康之意識不高,員工可能擔心會被標籤為有精神問題或被質疑是否有能力完成工作、甚至保險制度/福利也難以清楚界定其有關職場精神健康的問題。

044-045.jpg

第3部分:


受訪者對自己於職場精神健康


狀況之主觀理解


1. 你覺得自己在職場的精神狀況健康嗎?
3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在職場的精神狀況是「健康」的,49%認為「普通」,而有17%確認自己「不健康」。

 

2. 你覺得自己有能力應付職場上的壓力嗎?
6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能力應付職場上的壓力,34%表示「不肯定」,而有3%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付。

3. 你覺得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工作嗎?
約7成(6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工作,26%表示「不肯定」,而有5%認為自己「不能」有效完成工作。

 

第4部分:

世衛精神健康的標準問卷(SRQ-20)對受訪者之職場精神健康狀況評估


以世衛精神健康的標準問卷(SRQ-20)向受訪者了解他們在過去30天內曾因工作的問題或在工作期間出現以下狀況,結果反映受訪者除了持續出現情緒上的徵狀,也有生理系統上及日常生活上的障礙,對個人造成困擾。

20160607p40-48a.jpg

在過去30天內曾因工作的問題或在工作期間的徵狀,有89%的受訪者在「曾想過結束生命」一項表示「經常」,9%表示「間中」,共98%,情況令人震驚。由此看來,現代人普遍生活有壓力,卻忽略了病徵,很多時只求速效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對自己的病徵和精神健康狀況有整體理解。 

在整體688位受訪者中,62%(427人)其實已為「須求助的個案類別」,處高壓力狀態,有明顯程度的職場精神健康問題;唯在這62%受訪者(427人)中,只有26%面對現實,表示確認自己的職場精神健康狀況是「不健康」。仍有74%的受訪者,不能確認自己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20160607p40-48b.jpg

在自評工作能力和效能方面,432位(63%)受訪者表示自己「有能力應付職場壓力」,在477位(69%)「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受訪者中,半數其實屬「須求助個案類別」,處高壓力水平並有明顯程度的職場精神健康問題,反映受訪者普遍低估了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同時高估了自己應對壓力的能力,處於「死頂」狀態。

20160607p40-48c.jpg

受訪者與職場精神健康的關連


1. 年齡


從受訪者之年齡與其精神壓力指數的關連所見,受訪者在踏入工作一段時期後,從26-30歲起維持高壓力水平到40歲,反映這階段的拼搏壓力較大;加上晉升至中產階層的職位,在工作上往往被認為應已有一定的學歷和能力,未必再有很多指引和專業培訓,也令壓力上升。 


40歲後的壓力水平開始回落,51歲後有明顯回落,反映隨?年齡的增長,受訪者累積了一定的學歷和經驗,應對壓力的能力和心態也相對提高。

年齡    樣本(人數)    平均(指)數
18-25    24    9.67
26-30    87    11.13
31-35    116    10.44
36-40    98    10.61
41-45    119    9.76
46-50    89    8.98
51-55    100    8.30
56-60    46    7.67
61或以上    9    7.11
總數    688    9.68
 
 

20160607p40-48d.jpg

2. 婚姻狀況


單身的受訪者之壓力水平明顯較高,可能因為單身人士沒有家庭負擔,工作上沒有時數限制,比起已婚人士不受制於回家照顧家人,工時較長相對壓力也增加。已婚者相對有家庭的責任和目標作為動力,有穩定的傾訴對象和支援網絡,壓力較少。

20160607p40-48e.jpg

3. 全職與否


「自僱」人士的壓力水平較低,反映個人的工作狀況與其職場精神健康息息相關。自僱人士的工作性質較有彈性,雖然收入和員工福利不一定最多,但卻較少壓力。相反,全職人士屬「SRQ個案」的數字明顯較多,與兼職人士均需受制於結構性工作環境,工作上有較多的結構性的文化和規範、問責氣氛相對較重,承受的壓力也較大,久而久之直接影響其精神健康。 


而「散工」性質的受訪者雖然沒有規範性的工作環境,但卻佔88.9%為「高危人士」,這可反映這類型的中產人士在沒有固定的工作性質和收入下,可能面對?較大的家庭經濟壓力或因不穩定工作、甚至待業而引起的壓力。

20160607p40-48f.jpg

4. 入息水平


雖然某些工資層有稍高壓力,在統計學上,受訪者之入息與其壓力水平沒有顯著差別,反映受訪者之精神健康問題不是工資的的問題。

20160607p40-48g.jpg

5. 資產


普遍100萬元資產以下的,壓力指數較高。

20160607p40-48h.jpg

6. 工時與超時工作


受訪者工作壓力與很多因素息息相關,包括工時長的問題;數據反映,工時愈長,工作壓力愈大。

20160607p40-48i.jpg

7. 工作性質


從受訪者之工作性質反映,從事重複性工種的「技術性」工作有較大的自控感,相對壓力水平較低。反之,從事「操作性」工作的壓力水平最高,主要是由於工作性質不容許「出錯」。

20160607p40-48j.jpg

總結


是次調查反映,在整體688位受訪者中,62%(427人)其實已為「須求助的個案類別」,有明顯程度的職場精神健康問題,需要專業人士作評估;當中,近半成個案沒有確認自己已出問題,同時高估自己處理壓力的能力。 


夾心中產的職場精神健康與工作環境有密切關係,包括上司的支援了解、工作模式的轉變、對自身的期望、是否得到適合的認同及工時長短等因素皆影響在職中產的精神健康。如何鼓勵中產人士識別自己的問題和願意踏出求助是另一大值得深思的課題。 

6大改善職場精神健康貼士


給僱主:
1.    心態上,避免「物超其用」(揸到盡),須知道員工是寶貴資產,忽略員工的精神健康,到最後也影響生產力及效率而「雙輸」。 
2.    制度上,設定實際支援措施,包括:「彈性上班安排」、「替假預備人手」、主動找非政府機構協助推行關注員工的精神健康活動。
3.    行動上,多向僱員作正面關懷、鼓勵,避免過份苛刻。


給僱員:
1.    心態上,避免與同事過度比較或對自己有不實際的過度要求。
2.    意識上,正視自己或同事的精神健康及情緒問題。
3.    行動上,適時減壓放鬆,紓緩情緒,情緒病經醫治可痊癒,需要時要及早求助。
    全文來源: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


為何需要關注職場精神健康?


首先,員工的情緒、精神及心理健康受損,足以使個人、家庭及職場均付出沉重代價,最終只會是「三輸」局面;其次,工作佔人生大部份時間,愉快的職場環境能帶來人的心靈和諧與健康;再者,人非機器,人力的再生(Regeneration)有助於人力的再生產(Reproduction);求助不等於成為「弱者」或「不專業」,中產人士須放低自以為是專業人士,則不需要尋求其他專業協助的迷思。

研究建議


1. 個人及家庭層面:
i.    適度的壓力是有助推動工作更有效完善處理;但也避免工作上過度比較和獨力追求難以達到的理想,要學習接納自己的限制。 
ii.    多與家人/伴侶/朋友傾訴自己在職場所遇到的壓力,以紓緩情緒。
iii.    不要低估精神/情緒問題的殺傷力,以正面態度處理,如有需要,儘早尋求專業幫助。

2. 企業職場層面:
i.    作為管理層,也要有一套合情合理管理業務與下屬的準則和應對過量工作的措施。
ii.    要營造一個公平、容許創意、能吸納員工善意意見和建議的工作環境。
iii.    為企業建立一個關懷文化,包括家庭友善的政策:彈性上班時間、隊友支援計劃(mentorship support)、員工家庭同樂日、企業義工日等。
iv. 管理層可與非政府機構協作,向員工提供能提升精神健康和團隊精神等的活動。

3. 服務層面:
i.    提升夾心中產對職場精神健康的關注及求助動機。
ii.    向企業推廣「關懷員工」及「職場精神健康支援」的訊息和服務。
iii.    培訓管理層/前線人力資源部門(HR)以「正面」態度及「正確」知識關注及支援同事的職場精神健康問題。
iv.    職場減壓、關注精神健康等短講、職場外展或危機熱線支援服務。

4. 政策層面:
i.    政府需向企業大力推廣「家庭友善」政策、「愉快工作間」、「良心僱主」、「可持續人力再生」(Regeneration)等職場文化,以提升僱主重視員工的職場精神健康。 
ii.    政府需多關注「職場憂鬱/焦慮症」的問題,它足可以導致身心靈受損,令個人、家庭、職場和社會中個人所應有的功能也失卻。宜在政策、醫療、企業支援等多作不同的考慮和應對措施。
iii. 需制訂適合本港各行各業的合理工時及超時安排的政策措施,並配合適合現時生活水平的最低工資規定政策保障。

 


資料來源: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