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
跑道由我建!
訪問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陳嘉詠
在香港,兒童只要年滿5歲零8個月,便可入讀小學一年級,而家長必須在前一年的9月索取小一入學申請表,意味在孩子4歲左右時,便要開始為揀選小學而張羅,不過對不少香港家長來說,這時候才為孩子做準備已太遲了。他們在孩子更年幼甚至未出世時便已開始勞心勞力勞荷包,為孩子報讀各種興趣班、學習班,希望提升他們的競爭力,讓他們贏在起跑線,將來成為人生大贏家。
但臨床心理學家陳嘉詠認為,家長過早催谷孩子,把學業成績視為一切,使親子承受很大的壓力,即使孩子將來成為父母眼中的成功人士,也可能活得不開心。
近年一句「贏在起跑線」,被很多家長奉為育兒的金科玉律,並傾盡全力把孩子的一生押在一條跑道上。有本地調查便發現,70%的受訪家長為幼童報讀各類興趣班,5%更報讀5個以上,單是這方面的花費每月逾萬元,孩子的時間表排得比大人還要密密麻麻。可憐BB才牙牙學語,仍在爬行未學走路,便硬要被迫進行沒完沒了的終生競賽。
快人一步栽培孩子,將來的成績是否一定較其他人好呢?
外國的研究告訴你未必是那回事。
只催谷學業 社交情緒弱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嘉詠指出早在上世紀70年代,德國曾進行大型研究,比較幼兒入讀遊戲式教學(play based)或授課式教學(direct instruction based)幼稚園的分別,發現在初期就讀於授課式教學幼稚園的孩子的學業進度確實較快,但到了四年級,兩批孩子的學業表現已沒明顯分別,接受遊戲式教學的在寫字、數學等的表現甚至更佳;但更重要的是,接受授課式教學的孩子在社交、情緒等都相對較弱。歐洲一些國家為此修訂教育政策,例如德國把幼兒教育重新改為遊戲式教學,而芬蘭甚至規定學校不可以在7歲前的學前教育中引入學術課程。
陳嘉詠分析兒童通過遊戲活動,可以學習社交,懂得與人相處及協商,培育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對他一生的發展其實非常重要,甚至比學術成績更為重要。但當家長心中有了所謂的起跑線,所有學習便變成只是為了競爭,就連原本是陶冶性情栽培愛好的彈琴繪畫,都變成升學面試的加分工具,結果學業大過天,求學只為求分數,不但失去學習的原意,還對孩子的個性以至情緒健康都造成深遠影響。
成功也不開心
「太多催谷,一切都要追求做到最好,會令孩子覺得愛是有條件的,只有自己做到最好時才會得到別人認同,這樣不但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往往在成長過程中留下很多不快的經驗,因為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令信心大受打擊。」陳嘉詠本身接觸很多學校個案,指現在學生曠課的情況日趨嚴重,因為大家都?重學術成績,追求比人快比人好,當無法成為最好的一個時,便會難以接受而想去逃避。即使學術成績很好,將來入到大學,以及找到所謂高尚職業,成為社會上有成就的人,但仍然覺得不開心,剖析之下始發現與過往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因而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有關,這反映成長時代確立的價值觀一直影響他們。
另外陳嘉詠也質疑現在很多年青人欠缺責任感,這普遍現象極可能與父母一直以來都替他們安排一切有關。「選擇其實很重要,伴隨而來的就是責任感,但當所有讀書學習都由父母決定,甚至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孩子會覺得根本不是自己的選擇,因而覺得不用負責任。」
孩子壓力大,家長的壓力一樣大,老是擔心孩子跟不上,總是要跟其他家長去競爭和比較,連其他同學去哪間補習社也要打探,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報讀後也能考取更高分,結果令自己也緊張和焦慮。曾經有個案,有位家長患有情緒問題,但為了省錢給孩子補習,寧願不接受治療。有些家長本來未必認同這樣催谷孩子,但看到身邊的家長都如此,若自己不跟「潮流」走,他們沒信心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會有足夠的競爭力。
起步莫論遲早
陳嘉詠認為,每個孩子開始學行的年紀不一樣,但無論早起步或遲起步,他日一樣會行會走,不受影響。從來沒有人認為孩子早點學行,將來會行得比別人好、比別人順利,或者跑得快人一步;學習也一樣,孩子都是獨立個體,不應都用一把尺量,都走同一條路,都以一條起跑線去規限。「家長只需要給他們設一些大框架,定下一個大方向,有基本的底線,然後讓孩子在框架內發展,這是比較理想,當然對家長來說並不容易。」
陳嘉詠建議家長,如果不認同這種比拼分數成績的氛圍,不妨尋找坊間有共同理念的家長群或教育團體,參加他們的講座或聚會,既可了解及學習孩子的成長發展需要,也可令自己的理念得到支持。
如果家長還未準備好跳出這種思維,也應該多看多聽孩子的感受,給他們多些選擇,讓他們覺得大人是相信自己,這樣有助增加他們的信心。另外家長平日也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例如會否經常皺眉,甚至表現出害怕父母。當然家長更要留意自己的情緒,避免因過度緊張焦慮而影響到孩子和親子關係。平日給孩子留一點有質素的時間與他相處,不要一邊與他說話一邊打手機覆電郵。陳嘉詠給出一個小貼士,「提議家長從小就和孩子說故事,不是家長自己講,或要灌輸他甚麼知識,而是問他怎樣看或有甚麼感受,從中刺激他的思維,瞭解他的情緒。」
贏在起跑線?跑道係邊先!
贏在起跑線?逼到仔都癲!
贏在起跑線?仔女去左邊?
贏在起跑線?心態需要變!
贏在起跑線?不如屋企見
贏在起跑線?家長勿受騙!
贏在起跑線?勝負終點見
學習3步曲一切靠自己
即使真的要競賽,世上也不是只有一條起跑線,正如學習也不是只有一個方法。陳嘉詠指出,學習主要有三個元素:
聞:聽課
思:自己閱讀、思考及整合
修:自己練習
思考很重要,思考後再整合,有助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思考和整合後而解決到問題,能增強個人的自信心,也因為是自己的決定,從中亦建立出責任感。在學習時,經過諸如做筆記等過程,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學習。但現在很多學生的學習模式只有第1和第3點,不是拼命讀書就是不斷操練,筆記都是老師派發,甚至由家長代勞,缺少了中間思考的過程,不懂得如何歸納所學,焉能再談其他了。
陳嘉詠說自己以前讀書時要唸出聲才能牢記,升上中六時,上了一課「讀書技巧」,這才知道讀書方法有「不同層次」,自己一直用的方法屬「最低層次」。結果她一整年都不敢再用以往的讀唸法,讀書也不像以前暢快,成績也受影響,直至上了大學後,重用自己的方法唸書,才得以重拾自己讀書的節奏。今天已擁有碩士頭銜的她,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沒有甚麼層次高低,最重要是靠自己尋找出來。
真人小故事家長你點睇?
話說在從前,幼稚園老師要學生在10格x10格=100格的練習簿上練習寫字,這位孩子覺得乏味,於是自行畫格線寫字,雖然同樣100格,但大小不一,結果落得被老師體罰,繼而見家長,令爸爸蒙羞,回家後被爸爸痛斥一頓的悲慘下場。孩子今天已是一名博士,當年那「不聽話」的孩子,沒有走在既定的框框線條中,如今一樣有所成就。
專家寄語:
人生不是賽道,所以根本沒有起跑線。
建立人際關係、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才真正具有競爭力,畢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