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有備而退生活無休

訪問  老人科專科醫生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  梁萬福醫生

退休,大家都知道是甚麼意思,卻不是所有人都真正理解。當你以為等到歲數夠,從職場退下,先周遊列國再作打算,又或乾脆全天候湊孫,等待你的也許是更多的失落和空虛。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退休之後就至少有兩三個,如果不做準備,未必就能隨遇而安。預先作規劃,做到退而不休,令生活與精神需要都得到滿足,才能令你真正擁有豐盛晚年。

在梁萬福醫生的眼中,很多人其實並不理解退休,他便見過不少個案,退休後首6個月無所事事,以為可以休息一下,結果反而感到失落。


退休,必須未雨綢繆。

提前2-5年為退休作準備

「退休,有很多事情需要考慮,例如收入,因為退休後不會有固定收入,所以當仍有固定收入時,便要計劃退休後的支出,考慮如何調節生活,令以後生活無憂。」梁萬福醫生強調,「為退休做準備,愈早開始愈好,現時香港的公司機構一般都有規定員工的退休年齡,既然早已知道自己60歲或65歲便要退休,便應提前5年,至少不可遲過兩年,去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不是等到退休那天才作打算。」


不再全職  易空虛失落

退休要提前5年去計劃?不錯,因為即使退休金及積蓄已足夠支付退休生活,還得面對生活模式的巨大轉變。試想想,從唸書到20歲左右開始工作,直到60或65歲退休,當中有近40年都在工作,生活和精神很大部分都建基於工作上。尤其若是專業人士或管理階層,本來管?下屬幾十人,一旦離開工作崗位,精神落差可能比想像的要大。


「很多人以為自己工作一輩子,不用工作就一定會很開心,其實未必,因為他們的精神滿足感只來自工作。」梁萬福醫生分析,「有些人退休後就什麼都不做,或者只去旅行,但他們的精神健康反而不是太好,勉強進行『老殘遊記』會令人感到失落,未能在退休之後建立生活新秩序。」


梁醫生指出,據老年學的研究顯示,人其實不應退休,所謂退休,只是職場的轉變,從受薪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在西方社會中亦有人提出,退休盡可能由個人去控制,可以是彈性退休,即由一個全職變成半職。對一個一直有工作的人來說,只有繼續工作,盡量保持自己的社會活力,生活才能滿足。

培養持久的興趣

如果本身是專業人士或教育水平較高的,可以選擇在原來的行業繼續做半職,發揮所長,因為不再為生計或升職而苦拼,少了以往的壓力,反而更可以找回自己的價值。


做義工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樣可以重建自己的生活秩序。梁萬福醫生就舉了一個例子:「例如你本身是老師,可以用你的知識參與社會服務,不一定去教書,而是跟小朋友傾談,因為你有該方面的知識和技巧,可以幫助解開小朋友心中的疑問。」即使不具備什麼專業知識,亦可以參加義工服務,例如探訪其他長者等,憑着人生經驗一樣可以應付自如。


除了工作外,能夠培養一個持久的興趣也很重要,這個興趣最好能在任何時候、終身都可以做的,例如學習書法、攝影、跳舞或唱歌,只要依然有活力,就可以去培養發展。現在社會提倡第三齡學習,不少高等學府都開設長者學院或長者終生學習計劃,如果不想去傳統的長者中心,可以選擇上大學,學習之餘,甚至可以發揮所學,貢獻社會,又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滿足感。


無論是再工作或做義工,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建立新的生活圈子,在從前工作的朋友及親友以外,找到新的社交群體,令自己保持社交活力。

預早為健康打算

有錢有寄託,但無健康,金色年華還是會變灰暗。健康對於一個人退休後的衝擊往往是最大的。人的身體在60-65歲或70歲之間,便會出現某程度的變化,平日經常做的活動開始做不了,甚至變得有危險,例如一些劇烈運動,即使有技術,但因為肌肉或關節出現退化,身體開始不聽使喚,若繼續去做,便會容易受傷。另外還有都市人最常面對的三高問題,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都是退休人士最常患的疾病,三高引致的後遺症,足以剝奪人的活力和行動能力。


健康,是要長線發展的,早在45至50歲時便要更注重健康,減低患病的機會;過了50歲,要開始認識及留意自己身體的轉變,適當微調自己的活動,多做肌肉訓練,以減低受傷的機會。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退休後才能隨心所欲去進行活動或做義工。


當然,隨年紀繼續增長,還是免不了病痛,所以梁萬福醫生提醒,退休後的健康規劃同樣重要。「要規劃未來30年,我們一般人的壽命預期有80幾歲,很多人由60至70或到75歲都很健康,所以可以對生活做規劃,但75歲之後,身體機能無可避免會衰減,甚至要人照顧,那就要為自己的身體預先做規劃。」

考慮定立永久受託人

其中一項是預設醫療指示。例如一旦不幸中風、昏迷又或患上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想接受怎樣的治療呢?要不要搶救,要不要插胃喉或用呼吸機?資產又由誰去幫你管理?如果沒提早做好準備及決定,即使家財萬貫,到時你也沒意識或能力去為自己做決定,而家人也可能很惆悵,因為你沒有預先給他們指示。


面對這些問題,梁醫生建議可考慮定立永久受託人(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由自己去設定將來若精神無能力時,由誰及怎樣運用你的資產去給你治療,這樣一切都在自己預計中,亦可以減低因擔憂未來患病時的照顧問題而產生的抑鬱苦悶。


有備而退,安心過渡,退休生活一樣可以精彩豐盛,正如梁醫生說:「一個年紀大的人,主要兩樣東西,錢和健康。搞定錢和健康之後,再加上生活的規劃,這就是積極。」

 

全職湊孫  創造二度退休

有些人退休後的全職工作就是在家湊孫,甚至比以前工作還要忙碌,不過梁萬福醫生就提醒,小心面臨二度退休的情困。因為孫兒始終會長大,當他們成長後,便不用祖父母照顧,到時自己年紀更大,對心理的衝擊只有更大,也更難去調整,有些人甚至因而出現抑鬱。故此他建議退休人士如果要湊孫,最好也只佔生活的一部分,應繼續去尋找或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在當中找到精神滿足感。

 


退休關乎一家人

現時坊間有些機構會舉辦退休前講座,梁萬福醫生建議家人也應該一起去參加,因為退休不是一個人的事,家人的理解及支援亦很重要。「有些人退休後,伴侶或子女會覺得他煩,例如以前老是見不到,現在老是見到,以前他習慣指點同事,現在則在家裏指點家人,因而容易產生磨擦,這些都需要整個家庭一起去適應和渡過。」

 


情緒有問題應如何求助?

若發現退休後出現情緒問題,可以到提供情緒輔導服務的機構接受評估,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進行輔導,如有需要,或轉介醫生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心晴行動專業面談輔導服務查詢及預約電話:2301 2303
 

020-021.jpg
icon_hkcss.png

情緒支援熱線:​​ (+852) 2301 2303 (求助、預約及面談服務查詢)

捐款查詢:(+852) 3690 1000

一般查詢:(+852) 2947 8669

地址:

香港九龍新蒲崗五芳街10號新寶中心10樓1001-1003室

(鄰近港鐵鑽石山站)

慈善團體編號:​​91/7268

夥伴計劃:
13259994_1185058431538532_83180277292127
JC logo.png

2012-2020

2016-2019

© 2024 Joyful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