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切勿自行停藥 病人請勿「撈過界」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顧問  張力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生病時,我們會看醫生和服藥,這是普通常識,無需多論。可是對於情緒病患者來說,卻常常出現自行停藥的情況,往往導致治療受阻,難以痊癒。究竟為何患者會作出不利自己的行為?且聽精神科專科張力智醫生的解說。

問:在香港,情緒病患者自行停藥的情況如何?
答:
情緒病患者自行停藥的情況在香港相當普遍,以我的經驗,不論在政府醫院或者私家醫療的地方,都常常發現有病人會沒有依足醫生的指示去吃藥;輕微的情況是曾經有一日半日,或者三兩日忘記吃藥;嚴重者,病人完全自行停藥並且不繼續接受醫生的跟進。

問:患者為何自行停藥?主要有哪些原因?
答: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與疾病有關的原因,以抑鬱症為例,其中病徵是善忘,甚至對接受治療的動力減低,所以部分病人會自行停藥。
2. 治療本身,因有些藥物在初服時會產生副作用,雖然大部分的副作用都是輕微而且會隨時間減退,以至消失,但很多病人都等不及渡過適應期便自行終止服藥。
3. 病人對疾病及治療的看法,很多病人都不能夠接受自己患上情緒病,覺得有病是羞恥的事,而吃藥則代表自己懦弱,不能夠自己克服困難,這些想法使病人不願意接受應得的治療。
4. 病人與醫生的關係,例如病人與醫生沒有好好溝通,或者醫生沒有讓病人好好對病患、藥物治療有正確認識的話,病人很容易失去信心,便會自行停藥。

問:在甚麼情況下最容易令患者自行停藥?怎樣停法?
答:
一般來說,自行停藥是有「高危期」的:
在最初接受治療時,病人未能適應,藥物又未起效,卻因藥物的副作用令病人誤解吃藥會帶來很多不好處,此情況下,很容易會自行停藥。
當病人剛剛感到自己病情好轉,開始有康復跡象,便覺得不再需要吃藥,這時候,也常會自行停藥。他們不知道在康復後,仍需要藥物維持穩定、鞏固康復和防止復發。

問:自行停藥會有甚麼後果?對治療有甚麼影響?
答:

最大的弊處是會增加復發危機。須知道復發對大腦造成傷害,長遠來說,對健康很不利,而每次復發更會令病情加深,最終導致復元的難度提高。有部分情緒科的藥物如突然中斷服食的話,身體亦會出現不適應跡象,情況有點像感冒的感覺,這會令患者不適,增加治療的痛苦。曾經有個案,因為患者對藥物有所誤解,從而重重覆覆地當自己情況稍為好轉了,便自行停藥,令病情不停反反覆覆,患者受盡折磨。
很多病人誤解用藥的意義和目的,以情緒病為例,很多人都不明白情緒病的病因,很多時是因為壓力大而影響到大腦化學物質,例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安等失調所引致,從而覺得靠自己的意志力或改變自己的思維便能完全戰勝此病,其實當腦部功能已經有病患的話,單以心理方式去處理又談何容易。服用藥物,例如血清素治療,目的是幫助大腦回復正常功能,令我們回復真正的自我。
也有很多人誤解藥物會控制我們的思想,這想法是錯的,打個比喻,如果把血清素調節劑給沒有情緒病的人吃,他們在服藥後基本上是不會察覺到有甚麼異樣,所以這些調節腦部化學物質失衡的藥物並非興奮劑,沒有「濫藥價值」的。

 

問:痊癒後是否真的可以停藥?
答:

早期治療服藥目的是幫助大腦管理情緒系統恢復正常功能,但當病人真正達至痊癒,繼續服藥目的是維持穩定、鞏固康復,以及防止復發;通常在此階段,藥物的份量和種類都可以減輕,直至維持穩定到對病人有利的情況下,醫生都會繼續幫病人減藥,直至找到最低維持穩定的份量。
至於長遠來說,是否可以真正完全停藥,那便要做一個風險評估,包括復發機會率、復發後果、服藥的弊處等等,從而醫生與病人做出共同的決定。

問:如何鼓勵患者不要自行停藥? 
答:

當你找到可信靠的專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幫你處理情緒病時,你需要明白他們都是受過長久訓練的專業人士,而對於服藥份量及方法,確實需要受過專業訓練才可做到決定的,如果病人自行做這些決定,病人便是「撈過界」了,做埋醫生的工作,這對自己的健康是很不利的。最理想的方法是病人將自己的意願與醫生溝通,發覺有不明白或不同意的地方,便應盡量主動去詢問,讓醫生瞭解你的意願而作出共同的決定。


請聽醫生的話:


我十分希望大家記得,其實患上情緒病是不幸,但如可將不幸變為祝福,要學懂好好打理這個病,因為此病可能不止一次在你的人生中出現,而患情緒病很多時與個人性格和生活習慣等等有關,而在治療期間,如果能夠就此改善這些問題,最終康復後,其實可以活得比以往有更好的人生。


藥物3大功能   


1. 維持穩定   
2. 鞏固康復
3. 防止復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