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2018」報告
提倡推動家庭成員共同協商,調解分歧,
多聆聽、關心和溝通並建議推出有效措施

提升家庭幸福感

 

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去年進行全港首個「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量度全港家庭的幸福程度。今年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合作進行「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2018」,於2018年3月23至4月12日,以隨機抽樣方式用電話成功訪問了超過1,000名年齡在15歲或以上與家人同住的香港居民,繼續探討香港家庭的幸福感。


調查繼續使用了「家庭生活質素」(Family Quality of Life, FQOL)問卷,在「家庭溝通」、「父母教養」、「精神幸福感」、「物質幸福感」和「整體幸福感」等5個範疇,量度受訪的家庭幸福感。調查亦首次探討受訪家庭的精神健康狀況、壓力來源、紓緩壓力的方法;家人是否能夠及擔當甚麼角色紓緩精神壓力等。

I. 調查結果

各範疇分數,以100分為滿分。

註:問卷本以分數1至5分供被訪者選擇(5分為最高,1分為最低),研究團隊為讓大眾方便理解,故將調查結果由 1-5分化為1-100分。若以5分為滿分,家庭溝通的平均分為3.96分、父母教養為3.81分、精神幸福感為3.72分、物質幸福感為4.03分及整體幸福感為3.88分。

 

A. 家人日常相處及家庭幸福感評分

(A1)綜合「家庭溝通」評分為74分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2.42.33 pm.png

 

 

(A2) 綜合「父母教養」評分為70分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2.43.00 pm.png

 

 

(A3) 綜合「精神幸福感」評分為68分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08.12 pm.png

 

 

(A4) 綜合「物質幸福感」評分為76分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13.11 pm.png

 

(A5)「整體幸福感」評分是72分,與去年完全相同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28.51 pm.png

 

B. 不同組群的家庭幸福感

 

(B1) 子女家庭幸福感仍然較低

子女無論在「家庭溝通」、「父母教養」及「精神 幸福感」3方面都比其他家庭角色的平均分明顯為低,只 有「物質幸福感」沒有顯著差別,而他們的「整體幸福 感」評分為67分 (若以5分為滿分,平均分為3.69分),亦 是各家庭角色之中最低。

 

(B2)「20-29歲」一群的整體幸福感較其他年齡相對偏低

 

在是次調查中「家庭成員年齡」共分7個組別: 「15-19歲」、「20-29歲」、「30-39歲」如此類推,最高一組為「70歲或以上」。他們在「家庭溝通」、「父 母教養」、「精神幸福感」、「物質幸福感」四個子量 表和「整體幸福感」等的滿意度均有差異。「20-29歲」 一群的整體幸福感較其他年齡相對偏低;「40-49歲」一 群的家庭幸福感則相對偏高。

 

(B3) 女性的「精神幸福感」明顯較男性為高

 

若以性別分類,女性被訪者的「精神幸福感」明顯 較男性為高;而在其他各方面及「整體幸福感」的平均 分亦相對較高。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37.48 pm.png

 

(B4) 單身人士家庭幸福感偏低

已婚或同居的被訪者在「家庭溝通」、「父母教養」及「精神幸福感」的分數都明顯較高,而單身被訪者則在各方面的分數皆為最低,甚至比離婚/分居/喪偶的人士還要低。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41.22 pm.png

 

(B5) 不需要照顧父母的人士家庭幸福感較高,有未成年 子女的家庭幸福感亦較高

不需要照顧父母日常生活的被訪者只在「物質幸福感」較需要照顧者的平均分明顯較高,而整體幸福感亦相對略高。若以家中未成年子女的數目進行分析,發現有未成年子女的被訪者在「家庭溝通」、「父母教養」及「整體幸福感」的平均分都較沒有子女的明顯為高。再具體來說,擁有1名未成年子女的被訪者在這3方面的平均分皆較擁有2名或以上未成年子女的被訪者為高。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43.22 pm.png

 

C. 精神健康狀況及家庭支援角色

 

(C1) 單身人士較不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

82%被訪者有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父母、女性及離婚/分居/喪偶者明顯較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而單身者則較不留意。此外,年紀愈大、家庭收入愈高的被訪者亦會越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48.07 pm.png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46.42 pm.png

 

(C2) 30歲以下的被訪者最感到有精神壓力

64%被訪者表示感到生活上不同的精神壓力,其餘35%則完全不需要面對任何精神壓力。以年齡分類,明顯較多30歲以下的被訪者(超過80%)感到有精神壓力,亦較多表示所有壓力都是來自家庭以外的問題,例如學業或工作。至於在同一年齡層中再按性別分析,發現明顯較多年輕女性表示所有壓力都是來自家庭以外的問題。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51.46 pm.png

 

(C3) 家人擔當聆聽者的角色紓緩精神壓力

當遇到精神壓力,65%被訪者表示會選擇採取自我減壓的方式,包括吃喝、購物、聽音樂、做運動和旅行等。32%會選擇與朋友/同事傾訴,21%選擇與家人傾訴。女性、15-19歲、教育程度較高、需要供養父母及家庭收入較高的被訪者,較傾向會處理及使用不同方法去紓緩自己的精神壓力。

 

48%被訪者同意家人能夠幫助他們紓緩精神壓力,以1至5分計,平均為3.47分。深入分析顯示,子女、單身及20-29歲的被訪者較傾向認為家人不能夠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34%最希望家人能擔當聆聽者的角色,以協助他們紓緩精神壓力,其次是希望家人能多作關心和溝通(25%)、多花時間陪伴(14%)及幫忙了解甚至分析問題(13%)。綜合分析顯示,為人子女、女性、15-19歲、教育程度較高、單身、有未成年子女及家庭收入較高的被訪者,對家人可以協助其紓緩壓力的期望明顯較高。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55.19 pm.png
Screen Shot 2018-09-11 at 4.55.30 pm.png

II. 結語

• 是次調查發現,被訪香港市民的整體家庭幸福感為72 分,與去年相同。而家庭溝通、父母教養、精神幸福 感及物質幸福感的綜合平均分亦跟去年十分接近,顯 示過去一年香港家庭於各方面的生活質素並沒有出現 明顯變化。

• 逾八成人對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表示留意,當中為人 父母者、女性、年紀愈大及收入愈高者留意度明顯較 高,而單身人士則是比較忽略自己精神健康的一群。

• 近三分二被訪市民表示正承受着生活上不同的精神壓 力。當中,較多30歲以下的年輕被訪者感到有精神壓 力,而壓力來源主要是家庭以外的問題,例如學業或 工作。

• 減壓方面,六成半被訪者會選擇自己想辦法解決,例 如吃喝、購物、聽音樂、做運動和旅行等,並不會尋 求其他協助。當中女性、15-19歲、教育程度較高、需 要供養父母及家庭收入較高者,較傾向會找方法疏導 自己的精神壓力。

• 近半被訪者同意家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他們紓緩精 神壓力。然而,子女、單身及20-29歲的人士就較傾向 不認同。

• 最多被訪者希望家人能夠多聆聽、多關心、多溝通、 多陪伴及多了解,以協助他們渡過精神上的難關。為 人子女、女性、15-19歲、教育程度較高、單身、育有 未成年子女及家庭收入較高的被訪者,皆對家人可以 協助其紓緩壓力的期望較高。

 

III. 討論和建議

(一) 家庭成員的年齡、家庭角色及婚姻狀況與家庭幸福 感的關係

 

年齡: 年紀愈輕家庭,幸福感便愈低,年紀愈大,幸福 感便愈高;

家庭角色: 子女的家庭幸福感比父母為低;

婚姻狀況: 未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比已婚/離婚/分居/ 鰥寡的為低。

 

儘管在現時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環境下,調查結果顯 示被訪者的家庭幸福感仍相當正面,整體幸福感達72 分,與去年相同。若分為家庭溝通、父母教養、精神幸 福感及物質幸福感4個範疇,所有綜合平均分亦跟去年十 分接近(由68至76分),顯示過去一年香港家庭於各方 面的生活質素並沒有出現明顯變化。然而,年青子女在 面對學業及前途,發展事業的階段,遇有適應的困難和 種種不穩定的人和事因素,容易產生壓力。加上,角色 的轉變,生活期望、社交等問題,自然與父母相處產生 張力。香港初婚年齡一直推遲、沒有結婚的成年子女日 益也增多。由於樓價飆升,單身子女要與父母同住比率 也不斷上升,在有限居住空間,容易產生磨擦,令他們 的幸福感減低。

 

建議:

家庭是支援家庭成員每個成長階段的重要基石, 提倡推動家庭成員共同協商,調解彼此分歧,在有限的資源及居住環境下,家庭成員均需要尋求 各自的自主空間,多接納、多包容家庭成員暫時 的限制和困難、少批評,能成為一家人也是一種 福份,彼此可主動製造共處開心的時刻。多感恩 家庭給與的支持,提升整體家庭的幸福感。

 

(二) 受訪家庭成員精神健康狀況及壓力來源

 

有65%被訪者感到壓力,當中年青子女(20-29歲)的 壓力來源主要是工作(44%)及學業(33%),而30-39歲則 來自工作(54%)、經濟/財政狀況(16%)。其中照顧子女也 佔12-13%。而紓壓力方法65%被訪者表示採取自我減壓 方法,32%會找朋友或同事傾訴,21%會與家人傾訴。

 

值得留意的是,共有13%被訪者表示有壓力,但不會做 任何事或不知道怎樣紓壓。這可能令他們不知不覺累積 壓力,超出自己的負荷也不知,容易產生潛在壓力爆煲 的危機;而男士較傾向表示不會做任何事或不知道怎樣 紓緩壓力。這亦需要我們關注男士壓力及家庭如何支援 他們。另外,男士的壓力來源主要是工作和經濟/財政狀 況,女士的壓力來源除工作和經濟/財政狀況外,照顧子 女及與子女關係也佔重要比例,比男士高出2至3倍,這 反映女士通常在家庭較多擔當家庭照顧者的角色,要兼 顧工作和照顧家人,在時間安排和家庭關係也容易出現 張力。

建議:

男士在家庭多數負擔經濟支柱的角色,不習慣表 達個人的情感或困難,情緒和精神健康方面的支 援容易被忽略。在服務層面上,應該發展支援 男士情緒的服務,讓他們有紓壓的機會。例如, 專為男士而設的輔導小組服務,參加者可以在家 庭關係上有更多的分擔和分享,促進家庭幸福。 同時,女士在照顧子女的壓力也應留意及提供支 援,政府可提供更多到位社區為本的兒童照顧服 務,減低女士照顧未成年子女的壓力,及提供多 元化支援婦女服務,促進她們的精神健康,及與 其他家庭成員的溝通。

 

(三) 大部分被訪者都期望家人能多聆聽丶關心和溝通, 紓緩精神壓力

 

調查報告顯示被訪者希望家人多聆聽(34%)、溝通 (25%)和陪伴(14%)最能支持和紓緩自己的壓力,這給我 們啟示,被了解、被明白,已可給家庭成員最大力量去 面對外面的壓力和困難,有時不要太多的追問,或提供 解决問題的方法。

 

建議:

要促進家人的精神健康和提升家庭幸福感,簡單 如,每天吃飯時聆聽家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分 享,不需提供個人意見。此外,為家人送上一些 喜歡吃的食物、鼓勵的語句或一張小便條等,都 能為家庭製造有利的條件促進幸福。

(四) 政策層面的建議

 

面對工作、學業、居住、經濟等壓力,香港整體家庭幸福感仍然有72分尚算正面。這反映家庭對支援家 庭成員面對外在困難和紓緩壓力等方面能發揮重要的功 能。近年,家庭內或外都有不同衝擊和挑戰,政府應在 政策上投放更多社區資源,推動「家庭精神幸福」,如 舉辦家庭月或大型家庭活動,及鼓勵企業向員工提供家 庭友善措施,以及社區和文化康樂設施,增强家庭功 能,促進家庭正向溝通,預防家庭問題發生。

 

(五) 研究層面的建議

 

由於是次調查沿用2017年同類調查的設計,是次 被問對象只包括15歲或以上現時與家人同住的香港居 民,建議日後可考慮將訪問對象擴闊為15歲或以上的 香港居民,即獨居或與朋友同住的人士亦會成為合資格 的訪問對象,令整體結果能夠更全面反映不同家庭狀況 人士的意見及需要。是次調查已經按全部有收集的被訪 者背景,例如性別、年齡、教育水平、收入等進行深入 分析,以探討不同組別及階層的意見有否明顯差別。為 進一步提升調查的參考價值,日後可以考慮加入更多背 景資料,例如居住地區、房屋類別及同住家人數目/關 係等。此外,亦可以進行焦點小組討論會,以深入了解 不同意見背後的成因,並嘗試獲取更詳盡的服務改善建 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