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小學生抑鬱狀況研究調查」
一成呈抑鬱 兩成感壓力
全港逾30,000 小學生情緒健康堪憂


發佈日期:2017年11月19日

在香港,抑鬱在兒童期發病實屬罕見。然而,據醫管局資料及精神科醫生臨床觀察所見,抑鬱症在港有年輕化趨勢。有鑒於此,浸信會愛?社會服務處「樂天Buddies」兒童情緒健康計劃,在2017年初以抑鬱為主題,進行「香港小學生抑鬱狀況調查」。


結果顯示,13.2%受訪學童受抑鬱情緒困擾,即每7個小學生有1個出現抑鬱徵狀,當中更有9.7%呈嚴重抑鬱徵狀,若以當學年小學生總人數349,008作推算,即全港有超過33,000名小學生的抑鬱傾向已達臨床水平,須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情況堪憂!


報告指出,逾兩成(21.7%)受訪學童經常感壓力,較2016年升5.5%,創3年新高;而使他們感壓力的首大問題都是與學業相關,首位是「功課太多」(24.8%),其次是「升中選擇及適應」(20.5%)及「學業成績未如理想」(20.2%),反映學童的壓力往往與自身能力掛鉤。


進一步分析發現,心理彈性不足對兒童抑鬱影響最大,風險高達43.1%,其次是受朋輩排擠(11.8%)、學業壓力(2.2%)及家庭溝通質素差(0.4%);如學童同時受此4項因素影響,則有過半機會患上抑鬱。

A. 研究背景

據醫管局資料,當局於2015/16年度確診兒童及青少年患抑鬱症個案,由2012/13年度的400宗增至447宗,4年升逾1成;整體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求診人數亦有上升趨勢,由2011/12年度的18,900宗增至28,800多宗,5年急增逾5成。參考本處「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7」的調查結果,發現近15,000名受訪學生當中有53%呈抑鬱徵狀。兒童期的抑鬱與青年期的抑鬱有所關連,約3分之2的患者有機會復發兼持續至成年期,病發對生活可造成極大影響,部分會演變成其他類型的精神病,最壞可致自殺行為,因此及早預防及治療是十分重要。
為瞭解本地小學生的精神健康概況,是次研究特別探討學童的抑鬱徵狀及其相關因素。

B. 研究目的

‧ 探討小學生抑鬱徵狀及其相關因素,包括:

  • 學童的壓力感覺

  • 學童的心理彈性

  • 親子關係

  • 朋輩關係

‧ 所得數據用以協助校方及早識別受心理困擾的學生,並為各界制定預防及介入措施提供參考

 

C. 研究方法
C1. 樣本資料


時間:2017年1月至3月期間
形式:自填式問卷
對象:香港小三至小六學生,年齡9至13歲
參與學校:共14間
共收有效問卷:1,301份
性別:
男性(613)    女性(655)    沒有填寫(33)
年級 :
小三(18)    小四 (471)   小五(490)    小六(322)    沒有填寫(0)

C2. 量度工具

038-039_edited.jpg
040-041_edited.jpg

D. 主要調查結果及分析
D1. 抑鬱徵狀:每7個小學生有1個呈抑鬱


整體受訪學生的總抑鬱平均值錄得47.93,屬沒有/輕微程度。13.2%受訪學生受抑鬱情緒困擾,即每7個小學生有1個出現抑鬱徵狀,當中更有9.7%呈嚴重抑鬱徵狀。在芸芸抑鬱徵狀當中,最多受訪學生表示常常覺得疲倦(13.5%),其次是自覺沒有用(11.2%)。

D2. 壓力來源:感壓力人數創3年新高 學業成元兇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香港社會,似乎連小學生也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影響,最困擾整體受訪學生的日常生活問題當中,以學業壓力影響最多學生,而使他們感壓力的首3大情況亦全都涉及學業,首位是「功課太多」(24.8%),其次是「升中選擇及適應」(20.5%)及「學業成績未如理想」(20.2%),反映學童的壓力往往與自身能力掛鉤。

040-041_edited.jpg

整體而言,逾兩成(21.7%)受訪學童表示經常感到壓力,較去年升5.5%,創3年新高。

040-041_edited.jpg

D3. 心理彈性:逾兩成學生心理彈性弱易患抑鬱


「心理彈性」指的是人們面對壓力及接納情緒的能力。本研究所示,心理彈性不足是兒童抑鬱的最高風險因素,換言之,心理彈性愈弱,抑鬱程度愈嚴重。心理彈性弱的孩子會盲目堅信內心的想法就是現實,容易陷入所謂「鑽牛角尖」的認知糾纏當中,同時他們無法接納自己的身心情緒所帶來的不快,竭力迴避或壓抑這些經驗,可惜愈急於擺脫和解決的負面情緒及想法反而出現得愈頻繁,遂進一步影響身體、情緒和行動,為生活帶來愈多限制和煩惱,釀成惡性循環;嚴重可引致抑鬱徵狀(請參考本期專題「抑鬱症」第17頁。兒童抑鬱症的病徵,與成年人大致相似。),甚或自殺這種最極端 的迴避方式。

040-041_edited.jpg

雖然,分析發現整體受訪學生的心理彈性平均值為9.21,屬健康水平,但是次樣本得分超過15分的人數百分比佔23.4%,顯示這群學生的心理彈性不足可致臨床水平的抑鬱徵狀,情況令人憂慮。此外,13%受訪學生非常同意「自己不好的地方一定是真的」,其次分別是「除非我感到快樂,否則我的生活不會過得好」(12.4%)及「令我傷心的想法出現時,我在學校的表現就會不好」(12.3%),反映學生的想法與事實不符,認知糾纏的情況最為普遍。

040-041_edited.jpg

D4. 家庭溝通:近4成學生少家庭活動


分析發現家庭溝通質素愈低,受訪學生的抑鬱徵狀愈顯著。整體而言,學生的家庭溝通質素一般,從「互相關愛」、「溝通」及「家庭和諧」3大面向當中,尤以「互相關愛」的表現最差,平均分僅3.49,顯示學生與家人間相互支持、愛護和關心的程度平平。探討家庭溝通的情況,發現最多受訪學生認為以下3種情況十分不似其自身經驗,最多的是「家人經常安排一些家庭活動」(37.4%),其次分別為「我們很少吵架」(35.6%)及「總的來說,父母分擔子女的心事」(27.5%)。

042-043_edited.jpg

換言之,近4成學生認為很少家庭活動,逾3成學生常與家人吵架,逾兩成學生認為父母未能分擔其心事,顯示不少小學生與家人缺乏具質素的溝通。

042-043_edited.jpg

D5. 朋輩排擠:被取花名為朋輩排擠情況之首


受訪學生最常遇到的朋輩排擠情況為「被人取花名」(11.3%),其次分別是「分組時,沒有人會主動邀請我入組」(6.5%)及「曾被朋友嘲笑和戲弄」(5.6%)。而經常受朋輩排擠的學生人數佔7.86%,情況較本處2016年就中學生進行相關調查所得5.29%為高。是次數據明顯反映受朋輩排擠的情況愈多,學生的抑鬱徵狀愈顯著,相關程度甚至較學業壓力及家庭溝通質素的為高,故此學生的朋輩關係狀況是不容忽視的。

042-043_edited.jpg

D6. 小結

 

  • 心理彈性愈弱,抑鬱徵狀愈顯著

  • 朋輩排擠    朋輩排擠情況愈多,抑鬱徵狀愈顯著

  • 學業壓力    學業壓力愈高,抑鬱徵狀愈顯著

  • 家庭溝通質素    家庭溝通質素愈低,抑鬱徵狀愈顯著

 

風險因素對抑鬱徵狀的預測分析
 

‧ 同時受4項因素影響的話,將有 57.5%風險出現抑鬱徵狀
‧以上因素均對抑鬱徵狀有顯著的影響, 尤以心理彈性的影響最大

042-043_edited.jpg

E. 討論及建議


E1. 關注心理彈性


E.1.1 用心覺察兒童所需
抑鬱在兒童期發病屬罕見,而病徵與成年人大致相似,最關鍵的是持久情緒低落或失去對事物的興趣,其他則包括:食慾或體重顯著有變、睡眠問題、行動遲緩或退縮、容易疲倦等症狀會持續兩星期或以上,對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學業或社交構成嚴重的影響。由於一般兒童未必能清楚說出心理需要,反而較多從行為表現中反映出來;換言之,孩子的「心病」是有跡可尋的,建議家長及教師用心覺察孩子的行為問題背後的情緒困擾和需要,而非指責或急於糾正行為。

E.1.2 父母冷靜回應
在教養過程中,父母常不自覺將以往個人成長的經歷重演,互動影響?子女的成長,建議父母可以多留意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向子女分享內心世界,可意識及包容自己的限制,在教養出現困難時視為學習之機,並可注意急躁衝動的習慣,培養耐性,讓自己有空間選擇靈活變通的「回應」,而不只受情緒「反應」支配。

E.1.3 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
臨床研究顯示,遺傳、環境及個人因素均為兒童抑鬱症的風險因素。本研究發現心理彈性不足對兒童抑鬱影響最大,風險高達43%,其次是受朋輩排擠(11.8%)、學業壓力(2.2%)及家庭溝通質素差(0.4%);如學生同時受此4項因素影響,則有過半數機會患上抑鬱。由此可見,加強學生的心理彈性是預防兒童抑鬱的重要一環。就此,本處臨床心理學家李明琳女士給家長們下列具體建議:


i. 培養心智解讀的能力:

由處理孩子的行為轉化為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細心覺察孩子的情緒、想法、喜好及意向。
ii. 開放去體驗和接納情緒:

願意給予大家空間和時間,不急於安慰和控制情緒,陪伴孩子面對和經歷情緒。
iii. 鼓勵孩子留心自己的想法:

培養孩子對想法有客觀的察覺,例如:「你好似諗緊……?呢個諗法可能會令你……?」,並引導孩子檢視現實情況,例如:「現實係發生咩事?」
iv. 專心陪伴孩子,一起自由玩:

給予孩子空間和時間自由玩,父母全心投入陪玩,讓孩子主導,有助消化情緒和建立安全的親子關係。
v. 關注孩子本身,不只是成績表現:

幫助孩子建立一生受用的特質如自理能力、自信、同情心、與人合作、創意、毅力等;鼓勵孩子發現生活中對自己重要的意義、建立及實行目標。

E2. 3C親子行動 三思孩子情緒


探討親子活動概況,發現最多受訪學生認為與父或母甚少(即1個月1次)一起參與的活動是「傾心事」(37.9%),其次分別為「做功課/學習」(31.6%)、「在家玩耍」(28.3%)及「外出遊玩」(24.8%)。一眾親子活動選項當中,尤以「閒聊/談天」對學生的愉快感具有最大的影響,其次分別為「閒逛/買東西/往返活動」及「傾心事」。本處服務協調主任盤鳳愛女士察悉,家長只要把握日常生活小節,「由淺入深」提升子女的情緒健康,具體建議如下:


i. Company 專心陪伴
家長可多抽空陪伴,使子女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並營造優質的親子時間,與子女一起時放下手機、不談學業及聆聽子女的感受。
ii. Calmness 冷靜 → 思考 → 回應
當子女出現行為問題時,家長可先深呼吸冷靜一下,留意自己及子女的情緒,然後思考子女每個行為問題背後的情緒需要,以上步驟最終有助家長回應及協助子女解決困難。
iii. Connection 協助子女強化朋輩關係
家長應了解而非怪責子女的社交困難,重視子女當中引起的相關情緒,以讓他們願意向家長傾訴;亦應耐心引導子女找出處理方法,及協助子女強化朋輩關係。

家長協助子女強化朋輩關係的方法


1. 助子女擴展學校以外的朋友圈
因應子女的興趣參加興趣班,可留意該活動之固定性(每週至每兩個月有活動)、參加者是否與子女年齡相若及該活動前後有否社交聯誼時間。
2. 鼓勵子女?加社交聚會或主動籌備社交聚會
3. 教導子女回應被拒絕/取笑的情況
引導子女思考對方取笑自己的原因,例如是想你傷心、憤怒或對方想表現自己,並讓子女明白只需以「不在乎」的態度/動作/眼神作簡單回應。
4. 教導子女處理被欺凌情況

 

若遇上欺凌者,孩子可以:
‧避免與對方接觸或開玩笑
‧尋找合適的人作伴以保護自己
‧遇到危險要找師長或專業人士協助

 

應對網上欺凌,親子可以:
‧家長引導子女安全使用社交媒體及留意所結交的朋友
‧如遇網上社交欺凌,子女應與其他朋友聯合以保護自己;情況嚴重則應通知父母、學校及網主(Webmaster)。

E3.  回應施政報告


E.3.1 盡快落實「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恆常化
政府於本學年開展的「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聚集醫、教、社3方專業人士合力協助學校支援受精神困擾的學生。以本處接觸的求助兒童個案為例,尤以多管齊下的專業介入成效顯著。因此,政府應盡快落實將該計劃恆常化,確保全港學校均獲支援。


E.3.2 支援學童過程應全面
在協作支援學童精神健康的過程中,各持份者必須重視與學童家人的溝通及參與,以及家庭輔導之需要,並應以學童的個人特質及優勢為介入基礎,以免把學童的需要單一化、問題化。
 

E.3.3 盼兒童事務委員會跟進
本處是次調查顯示,學業壓力並非單一個人問題,情況持續上升。為此,本處期望兒童事務委員會徹底跟進改善情況,從政策或制度上作出建議及監察。?

038-039
040-041
042-043
044-045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