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處理壓力
毋須借醉消愁
訪問 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榮譽秘書暨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趙思雅小姐
酒癮心癮情難忍
「沉溺成癮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疾患,酗酒是嗜酒成癮,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 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V),被歸類為「酒精使用疾患」(Alcohol Use Disorder, AUD),當中分為輕微、中度及嚴重之程度。酗酒者,往往在初期對於飲酒的行為自我感覺良好,對酒精毫無戒心,覺得酒精有幫助放鬆、聯誼,甚至提升生活質素等好處,以至養成飲酒的習慣,愈飲愈多,及後發覺原來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已被酒精操控時,身心已經依賴酒精,要戒除酒癮,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行。」 趙思雅小姐表示,在心理治療方面,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是其中一種有效處理酗酒的方法。
趙思雅小姐指出:「就心理因素而言,很多本身受失眠、焦慮或抑鬱情緒困擾的患者,常誤以為飲酒可以減壓、幫助睡眠、舒緩焦慮或抑鬱情緒,因而每當遇到工作、人際關係或生活的壓力時,便以酒精來麻醉自己,藉此減輕心理上的痛楚;亦有些自信心較低的人士或社交焦慮症患者以酒精『壯膽』,克服在社交場合的緊張情緒。他們漸漸對酒精依賴,導致酒精成癮,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卻無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和情緒困擾,反而進一步造成更多功能障礙和壓力,影響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環境因素,主要來自生活壓力、同儕朋輩影響和社會文化氛圍,趙思雅小姐說:「當身邊朋友或同事人人都飲,若果自己不飲,便破壞氣氛,被人列為異類,甚至遭人取笑,以至部分人在群眾壓力下飲酒,這種情況在需要經常見客、傾生意的人士尤其常見。」
認知行為治療助戒除酒癮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常用且具科學實證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認知(Cognitive)是指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看法或信念,影響人的情緒(Emotion)和行為(Behavior),一旦認知上出現謬誤,便可能造成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在治療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引導患者分析和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一起訂立可行的治療目標。透過心理教育和技巧訓練,協助患者處理生活壓力和解決當下困難。同時透過對患者的思考方式、性格、情緒及行為等分析和了解,通過一些認知行為「練習」,幫患者改變一些思想和認知謬誤,從而協助患者找出及釐清認知及思想上的偏差,逐步糾正這些思想謬誤,重新建立一套比較有效和切合現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趙思雅小姐舉例,「治療中要協助患者認識酒精對人體的禍害,分析酗酒行為帶來的利弊,讓患者自行決定應否戒酒或減少飲酒。了解患者的思想謬誤,如『飲酒是唯一可解決痛苦的方法』、『飲了幾十年,我戒不到』等,並透過練習、生活中的實踐和不同的解難技巧訓練,協助患者增強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藉酒精麻醉自己,正面處理問題。」
趙思雅小姐表示,「酗酒的治療需要長時間,每節治療相隔約一星期,隨?情況穩定,相隔時間會稍為延長。而在每節治療之間,很多時都需要患者做一些記錄,我們稱之為『功課』,這些記錄包括飲量日誌、情緒記錄等,有助了解患者飲酒類別、份量和情境等,按此逐步協助患者減少飲量,亦協助患者了解其「失手」的高危因素,如晚上夜欄人靜便飲悶酒、跟某些朋友約會便會狂飲等,從而計劃預防方案。」
酗酒與情緒病很多時共同存在,對於情緒病患者,除了酗酒的行為,同時亦要處理情緒病的問題,趙思雅小姐解釋,「採用認知行為治療,也是常用的適合方法。例如治療抑鬱症,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首先要讓患者了解整個情緒及行為狀況,以及酗酒與情緒的關係。透過進一步與患者分析在怎樣的情緒狀況之下會飲酒,例如情緒低落時、感到孤單時、跟伴侶吵架時等情境,使其清楚自己背後原來因某些情緒狀況而飲酒,讓他明白到飲酒非但不能改善抑鬱問題,反而會令其情緒更差,甚至衍生其他問題,如令家庭關係惡劣、影響工作表現、導致健康出現問題等,繼而增強患者處理個人抑鬱情緒及酗酒行為的動機。」
預防復發
趙小姐強調,「戒酒需要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曾經有位酗酒者的太太,完全禁絕丈夫飲酒,一滴也不准飲,結果當他有機會飲酒時便盡情狂飲,令之前的努力前功盡廢,更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慢慢減量、避免容易誘發飲酒的場合和遠離催逼自己飲酒的人,都能有效達致擺脫酗酒的行為。」她提醒,戒酒的過程很難避免反反覆覆的情況出現,「酗酒是沉溺成癮,小心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成癮轉移至另一種成癮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在接受藥物治療同時,把對酒精的依賴轉移為對藥物的依賴,這意味?戒癮仍未成功。」
要達到有效的心理治療,畢竟要徹底處理深層次情緒問題,「要教導患者掌握正面處理壓力的方法和根治情緒病,例如面對失眠、焦慮和抑鬱時,除了借飲酒舒緩外,患者必須學習其他健康的替代方法。 另一方面,協助患者學習情緒調節的技巧,維持情緒穩定,亦有助預防患者因情緒困擾而濫用酒精。」
?趙小姐建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親友的支持尤其重要,而他們有時會擔當一個監督的角色,讓臨床心理學家了解患者飲酒用量的實況,也協助及早轉介患者接受治療。而一些酗酒者互助小組,如戒酒無名會(Alcoholics Anonymous; AA),亦有助支援戒酒人士克服治療中的困難。」
「酒精使用疾患」之症狀(DSM-V, 2013)
過去12個月如出現兩個或以上下列症狀,便顯示為「酒精使用疾患」:
-
較預期飲酒量多或花更長時間飲酒
-
多次希望或嘗試戒除或控制酒精使用量,但都不成功
-
花費許多時間於使用酒精,或由酒精作用或不適中恢復正常
-
腦海中只渴望飲酒,喝了酒才感到舒服
-
因飲酒或其帶來的不適,而不能履行職業、學業或家庭的主要角色責任
-
即使飲酒帶來家庭或人際關係等問題,仍繼續使用酒精
-
因為飲酒而放棄或減少重要的社會、職業或休閒活動
-
多次因為飲酒或酒後而做出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如駕駛、游泳、使用機械、走至危險的地方、或不安全性行為等)
-
即使因飲酒行為令自己抑鬱、焦慮或對身體有害,或導致酒後短暫失去記憶,仍繼續使用酒精
-
飲酒量必須逐漸增加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
當不能飲酒時,出現酒精戒斷症狀,如難以入睡、手震、不安、作嘔、冒冷汗、心跳加快、抽搐或出現幻覺等
不同程度的「酒精使用疾患」
2-3 個症狀 輕微
4-5 個症狀 中度
6 個或以上症狀 嚴重
參考資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