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人患社交焦慮的概況

社交焦慮症是常見情緒病的一種,外國的研究顯示其終生發病率為3%-13%;在香港為瞭解香港人患社交焦慮症的人口比例、症狀及求醫意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曾於2003年進行有關社交焦慮症的調查研究,發現有3.2%的受訪者達到社交焦慮症的診斷標準;而在2009年,該中心主管精神科專科醫生李誠教授,按調查數據進一步發表醫學論文指出,高達28.7%的香港人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當中以年青人及女性居多,而且教育水平亦普遍較高。對比起外國一些研究中至少達20%以上的求診率,香港人的求診率相對偏低,只佔患者的8.7%。

調查以隨機抽樣形式,透過電話訪問了3,006位年齡介乎15至45歲的人士,當中1,413人為男性,1,593人為女性。


在是次調查中,社交焦慮症的定義為在過去1年曾經對某些社交場合感到焦慮不安,而患者亦知道其焦慮感覺是不合理或者過分強烈的;當患者要面對所焦慮的社交場合時,便幾乎一定會覺得不安或恐懼;因此,患者會因為怕尷尬或出醜而逃避這些社交場合。這些社交焦慮的出現令到患者受到困擾或影響其日常生活。

調查發現


有28.7%的受訪者在過去1年曾經出現過至少1項社交焦慮症狀,最常見的焦慮場合是「與上司或有權勢人士對話」(17.8%);而有3.2%的受訪者可被界定為已患上社交焦慮症,以這個比率作參考,估計全港15至45歲的人口中有11萬人可能受到社交焦慮症所困擾。

20161011p18-19a.jpg

調查顯示,在社交焦慮症的患者中,有82.5%恐懼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會做出一些令人為難或失禮的事情,亦有83.6%的患者很害怕其他人望他、談論他,或者對他作出批評,這些思想謬誤是患者害怕社交場合的部分原因。由於出席社交場合會令患者感到焦慮,所以有26.8%的患者於大部分時間都會選擇逃避所焦慮的社交場合,而約1成更會每次都逃避這些社交場合。

良好的社交生活與情緒健康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得不到適時的診治,社交焦慮症可能會演變為抑鬱症。是次調查中,有約6成的患者在過去1年內曾經因為社交焦慮而感到情緒持續低落,有約3成更覺得做人沒有意思。有約8成的患者覺得社交焦慮對他們的學業、工作、家庭或社交生活帶來負面影響,而26.6%曾經因為社交焦慮而逃學。


在進行調查時,受訪者平均已患上社交焦慮症12.1年。雖然患者的生活長期受到極大的困擾,但只有8.7%的患者曾因此問題而求診。在這少數曾經求診的患者中,有76.9%在接受治療後病情有所改善。這個求診比率反映了香港市民對社交焦慮症的認識不足,這從只有18.8%的社交焦慮症受訪者及15.1%的非社交焦慮症受訪者曾經聽過社交焦慮症這個名稱中可見一斑。

建議


由於社交焦慮症患者一般在16至20歲期間病發,當局應該提高青少年對社交焦慮症的意識,並為患者及早提供適當的治療,以減低病症對患者帶來的痛苦,及減少在學業、工作及家庭上所引致的損失。

018-019.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