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訪問 疼痛醫學專科醫生 唐家輝醫生
不少香港人長期受痛症困擾,不但可能影響日常作息,更有機會引致抑鬱症或焦慮症等情緒病。痛症愈早處理愈好,而香港亦有專門管理痛症的診所或受過相關訓練的專科醫生,能幫助患者減輕痛楚,不但有助提升生活質素,還可以藉此改善甚至治療情緒病。
痛,是一種很普通卻又主觀的感覺,一般人都試過因外在撞擊或身體疾病而產生痛楚,當傷口復合或疾病痊癒,痛楚便應該會逐漸消失。但事實有時並非如此簡單。
「痛症在香港很普遍,大約30%的人口有不同的痛症。」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解釋,「例如開刀做手術後出現慢性痛症的情況就很多,大約5%至10%的孕婦開刀做手術3個月後,傷口仍會感到痛楚,當中有10%可能會嚴重疼痛至無法上班或睡覺。另外,高至50%接受開胸手術的患者在手術後3個月仍感到痛楚。」
這些痛楚未必會隨時間而消失,如果沒有效處理,痛症更有可能會愈來愈嚴重,既影響生活、工作及社交,連情緒亦會受到波及。近年很多科學研究就指出,長期而嚴重的疼痛,甚至可以令中樞神經和脊椎神經在結構上產生變化,例如令控制情緒的區域出現萎縮,所以不少長期痛症的患者會出現抑鬱或焦慮等問題。
痛症專科專治痛
在香港有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幫助長期痛症患者管理疼痛,如果患者在一般求醫後仍無法紓緩痛楚,可嘗試轉介至疼痛醫學專科求診。醫生會先了解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情況,進行問卷評估,並嘗試找出患者的痛源。如觀察到患者有抑鬱或焦慮的傾向,醫生還會利用「醫院焦慮憂鬱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簡稱HADS)」、「疼痛災難量表(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簡稱PCS)」等工具去協助量度他們焦慮或抑鬱的水平,若發現水平較高,在訂定痛症管理的方案時,便可能會優先處理情緒問題。
疼痛醫學專科醫生管治痛症,除了用藥外,還會採用心理輔導如靜觀治療去協助患者,亦會配合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等。不過有時候由於病源無法根治,或患者出現痛症的時間太長,疼痛未必能完全消除,因此對醫生來說,更重要的是通過紓解痛楚,去幫助患者防止日常活動受影響。
唐家輝醫生指出:「對部分慢性痛症的患者來說,他原本評估自己的痛楚為8、9分,若能幫助他把痛楚減至2、3分已算成功,要完全減至零分幾乎不可能,但對患者來說已是很大的差別,可能已由無法上班變回可以上班,無法睡覺變回可以入睡。」
情緒如擴音器擴大痛楚
若病人患有抑鬱症的,便有機會令痛楚的分數回升至7、8分,因為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情緒,往往與他對疼痛的感覺有很大關連,唐醫生把情緒形容為「擴音器」:「它可以把痛楚擴大,甚至到達一個難以控制的地步,若能把『擴音器』調校至較小,痛楚便會較易受控制。因此假如患者的心理質素較好,痛楚亦會較易管理。」
痛症有機會引致情緒病,但情緒病亦有機會引致痛症,不過究竟是因還是果,醫生有時候亦未必能夠確定。唐醫生表示,除非發現患者有嚴重的情緒病,否則會先處理痛症問題,有些抑鬱症或焦慮症患者在痛症治癒或改善後,情緒問題亦會跟?好轉。
病向淺中醫,有病趁早醫。若不適當處理痛症,病情有可能持續惡化,甚至演變成傷殘,嚴重影響家庭、工作及生活,所以在事情進一步惡化前,應盡早求醫。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定期恆常做運動,對預防疾病,提升情緒健康都有很大幫助,即使日後患上痛症,抵禦能力亦會較強。
疼痛是否心理作祟?
如果患者渾身不適,覺得頭痛、背痛、胸口痛或其他身體部位的疼痛,但徵狀比較含糊,接受各種檢驗後亦沒發現器官上的問題,便有機會是因情緒問題而引致痛症。不過唐家輝醫生強調,以臨床所見,純粹因心理因素而身體上沒其他問題的痛症相對較少,而醫學上亦確實有一些疾病的徵狀較為含糊,例如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確切病理原因去解釋患者的疼痛,也許與中樞神經對痛感的控制變差有關。
常見痛症原因
神經性疼痛
(包括皰疹後神經痛、糖尿病性神經病,或中樞神經痛,如中風後疼痛或多發性硬化症)
肌肉骨骼疼痛
(如腰背痛、肌筋膜疼痛綜合症、踝關節疼痛)
炎症性疼痛
(如炎性關節病、感染)
內臟痛
(如肝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胰臟癌、肺癌和長期膀胱發炎等等。)
生孩子屬十級痛楚
痛楚是很主觀的感覺,因此很難用儀器去客觀地判別患者的痛楚有多少。醫生在評估患者的痛楚時,會讓患者自行評分,0是沒有痛楚,10分是最痛。很多人說產婦生孩子屬10級痛楚,就是指她們的痛可以達至最厲害的。
甚麼時候看痛症專科?
若看了家庭醫生或專科,但幾個月後疼痛問題仍未見改善,便要考慮是否需要去看疼痛醫學專科。
最有效的止痛藥
最適當的藥物治療是先瞭解病情,如果患上情緒病,當受到痛楚襲擊時,吃止痛藥雖然可以止一時之痛,卻治標不治本,而且長期吃止痛藥的副作用也比較大。情緒病藥物不是止痛藥,但透過減輕情緒症狀,對於改善失眠和痛症等身心症狀也有助。
催眠治療改善痛症
外國曾進行研究,為慢性痛症患者進行催眠治療,然後利用功能性磁力共振(Functional MRI)去檢驗,發現他們的腦部確實出現功能性的改變,因而令痛楚減輕。不過唐家輝醫生提醒,若患者想尋求這方面的治療,應考慮選擇具醫學或心理學背景的人士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