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長者擔心過度可能患上

老年焦慮症

訪問  精神科專科醫生  梁婉珊醫生

「阿仔,我覺得週身唔舒服,胸口悶住悶住。」

 

「阿媽,你成日話唔舒服,但驗過身照過晒都話你無事,可能年紀大了,身體會比較差, 休息多些就會無事啦。」

 

「唔係喎,我真係覺得條氣好唔順。唉,阿媽老喇,愈來愈無用,話唔埋好快就唔得……」

 

「阿媽,你唔好諗咁多!成日都擔心呢樣擔心果樣,你唔諗佢就會無事啦!」

 

不去想,就真的會無事嗎?

當然不是,因為這位老媽媽有可能患上老年焦慮 症,如果得不到適當處理,情況可能會惡化,後果可以很嚴重。

頭暈身熱是徵狀?

老年焦慮症跟一般焦慮症相同,都是指在不適當的情況下,出現過度或持續的焦慮反應。不過,長者較多出現病情軀體化的情況。甚麼是病情軀體化?精神科專科醫生梁婉珊醫生解釋:「病情會以身體徵狀表現出來,患者通常會覺得胸口痛、頭痛、頭暈、肚痛或手腳麻痺等。他們很多時會先去看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醫生,經過一輪身體檢查後,沒驗出身體機能問題,輾轉之下或者去精神科求診,才發現原來是患上焦慮症。雖然患者身體並未出現病變,但那些身體徵狀的感覺對患者來說卻是很真實的,更非為了引起旁人關心而撒謊。」

要注意的是,不能單憑長者有身體病徵,便認為他患上焦慮症,還需要了解他是否有其他焦慮症的徵狀,例如是否比較焦急煩躁,是否大部分時間都緊張不安等。即使醫生真的確診他患有焦慮症,但由於患者年紀大,亦有可能確實同時患上其他身體疾病,例如感到胸口痛,也可能真的有心臟問題,因此醫生會安排患者先到內科等接受檢查,以確定是否與其他疾病有關,然後才幫他處理精神上的問題。

 

年輕時已有徵兆

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一項亞洲研究指香港有26% 的長者有焦慮徵狀,可見焦慮症在長者中相當普遍。部分患有焦慮症的長者,其實在年輕時已見端倪,但因為當時公眾對情緒病的認識不多,讓大家以為當事人只是「神經緊張」而已,沒意識到那其實已是焦慮症病徵,待如今到了老年時,由於環境因素或更多的人生經歷如喪偶等,令潛伏的焦慮症復發,來勢可能會更猛,焦慮徵狀也會來得更嚴重。

 

長者面對身體、經濟或生活的轉變,有時難免比較多憂慮或擔心,家人可能會因此忽視他們的憂慮原來與情緒病有關。梁醫生建議家人若發現長者經常焦慮不安或憂心忡忡,可先向他們了解所擔心的事情,若發現與現實相符,例如經濟確實存有問題,那未必是患有焦慮症;但若現實並不如他所說的那樣糟糕,而經過反覆安慰後,他仍表現得非常擔心,那麼家人便應提高警覺,最好帶他到家庭醫生處諮詢,看看是否需要轉介去精神科跟進。

多關心了解  有助長者治療

梁婉珊醫生指出,長者患上焦慮症的原因有很多,遺傳、性格或長期面對壓力等都可能是成因之一,身體上的疾病亦有機會引致焦慮症,因此醫生在診斷時,會按個別情況及緩急先後去處理情緒及身體的問題。

 

倘若患上焦慮症,切勿掉以輕心,更不能置諸不理,不會「唔諗就會無事」,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焦慮症有機會演變為抑鬱症,嚴重時更會有自殺傾向。現時焦慮症只要經適當治療是可以治癒的,不過精神科藥物不像止痛藥,不會在服用後幾小時便見效,服用精神科藥物,往往要待三兩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起效,在這個過程中,醫生還可能視乎病人的反應而調整藥物,因此病人需要耐心服用,不能因為覺得無效或出現副作用就自行停藥。但焦慮症病人往往就是容易焦急,因此家人的角色也很重要。

 

「家人要給老人家希望,讓他明白到焦慮症是可以治癒的,必須堅持服藥,不要讓他在還未試清楚藥物前就放棄服用。」梁醫生提醒,其實不單止服藥,在整個診治過程中,家人對病人的了解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因為醫生需要知道患者的喜惡、生活習慣及思想模式等,才能清楚他的轉變及了解他的需要,以便揀選一個真正合適的治療方案,但有時患者年紀大加上患病,未必懂得表達。

 

「有時病人亦未必會向醫生坦白表達心底的憂慮, 如果家人留意到或知道,把信息告訴醫生,大家多些商量,既可增加彼此的信任,亦可以幫助揀選最合適的藥 物。」梁醫生分享經驗之談。

 

長者其實像孩子一樣需要家人多關心,多理解,陪伴他一起面對疾病。治療焦慮症需要有耐性,長者也需要家人的耐心關懷。

焦慮症的徵狀:

身體方面,常感到:

胸口痛、頭暈、肚痛、呼吸困難、睡眠障 礙、容易疲倦等,有時症狀並不具體,患者只籠統地表達為「渾身不舒服」。

情緒方面,常表現:

緊張、驚慌、焦慮、暴躁、煩躁不安。

真人故事:

一對年近80歲的夫婦,兩人皆為已退休的專業人士。丈夫近日發現太太面部時有不正常的顫動,而太太自己卻 絲毫沒有察覺有此狀況,兩老觀察一輪後,結論是懷疑太太有輕微的中風徵狀,於是急急入院接受詳細的身體檢 查,包括進行磁力共振掃描、心臟測試等等。檢查結果,發現除了一些老人家的小毛病外,身體一切正常,老人科醫生經過3-4次面診及測試後,決定轉介至老年精神科,經精神科專科醫生診斷後,證實患上焦慮症,服藥後面部顫動消失,生活如常。

形形色色焦慮症

梁婉珊醫生指出,焦慮症分多種,常見的包括:

1.廣泛焦慮症:  

對很多事物都感到憂慮,每日有很長時間處於憂慮之中,整天緊張兮兮,坐立不安。

2.恐懼症:  

對特定的事物感到很恐懼,例如蟑螂或蛇蟲。

3.廣場恐懼症:  

害怕處身某個環境,擔心無法離開某個地方。

4.社交恐懼症:  

害怕任何社交或公開的場合。

5.驚恐症:  

驚恐的感覺會突然出現,在短短十幾分鐘內突然覺得很驚慌,這種情況在幾小時後會突然又出現。

藥物治療效果好

焦慮症若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有可能演變成抑鬱症,但只要用對藥物和治療方法,焦慮症是可以痊癒的。對於長者,藥物治療的效果亦很常見奏效。

 

梁醫生講解一個好例子:年約80歲的陳婆婆,初時只是覺得「唔舒服」,感到胸口翳悶, 「條氣唔順」,由於不知道問題根源,婆婆和家人都只以為是一般的「老人病」,沒去用心處理,後來情況變得愈來愈嚴重,每天下午2-3時便特別顯得焦慮,甚至開始出現「想死」的念頭, 也真的試過把自己的頭撞向牆壁企圖自殺。後來 確診患上焦慮症,經醫生給她處方藥物,服藥後大約兩個月,她便完全康復,效果非常理想。

030-031.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