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特稿
你眼望我眼
正向自強渡疫境

主講 周霜妤小姐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認證心理輔導員 (ACA)
認證兒童遊戲治療師
註冊個人發展教練
DISC認證行為分析顧問

2020年1月,香港出現首名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者。疫情綿延逾兩年,波濤起伏,近月更翻起滾天巨浪,恐慌瀰漫。臉龐被口罩覆蓋,雙眼對望,惶惑的目光多少披露不安的心跡。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舉辦「你眼望我眼–一起走過疫情的日子」線上工作坊,由心理輔導員帶領大家在疫下保持正向態度,身體力行積極應對,泰然過渡。

「疫情嚴峻」、「抗疫疲勞」在耳畔縈繞,說明疫情對市民健康、生活帶來強烈衝擊。新一波來襲,危情轉劇,大眾害怕確診,慌亂不安。此刻首要保持正向態度,發放正能量。


自主情緒 理性回應
要泰然應對,須當上情緒的主人,覺察是重要一環。覺察,感覺、觀察,但不帶批判。情緒沒有好與壞、對與錯之別,只有正面和負面。疫情下,人更要覺察本身的情緒變化,加以處理。當覺察有焦慮情緒,毋須刻意抹掉,亦不用掛上笑臉面具,知道出現焦慮就可以。

焦慮所帶動的行為反應,從早前的社會現象可見一斑。傳聞封城在即,大眾趕赴超級市場搜羅物資,大量囤積。同時,持續追蹤疫情訊息,譴責某些人是大爆發元兇,抱怨無辜受罪。這些屬自動化反應行為,一按鍵,燈即亮。


若覺察有焦慮情緒,先停一停,想一想,經思考後才回應,免觸發自動化反應行為。像眼見人心惶惶,超市被掏空,停下來探究思考,原來貨源充足,僅未及上架,毋須反應強烈。焦慮反應可「傳染」,尤其小孩子在耳
濡目染下,易吸收成年人動輒慌亂的反應,依樣表現。疫情訊息鋪天蓋地,須提升思考能力,調整自動化反應行為。


隨自己步伐走
處身疫境,首要照顧好自己及家人的身心狀況。幼童未懂表達心情,可用畫上有趣圖案的「心情天氣圖」詢問孩子,他們懂得選擇陽光普照、行雷閃電等圖案,反映真實感覺。或製作「情緒溫度計」,分為開心、不開心及喜悲之間等部分,用來探詢家人,促進了解。其次,回歸當下,着眼現在這一刻。比方正參與工作坊,對自己說:「我XXX(名字)正參與XXX工作坊」。當煩惱充斥腦海,方寸失據,這短短數語迅速把你帶回當下,關注目前。


能夠自主情緒,就要學習隨自己的步伐走。當過度關注疫情,往往會不加篩選便接納各類媒體的訊息,繼而緊隨其腳步探究,令自動化反應行為加劇,產生不斷的責難:誰是罪魁禍首、誰對誰錯、為何連累我、怪罪別人、推諉責任,此等控訴形成惡性循環,令人遺忘本身對家庭和社會一樣有責任。因此,按自己的步伐行事,可減少隨情緒出現自動化反應行為。

防疫由心做起
礙於疫情,留家時間大增,各成員擠在狹窄的居所作息,吵嚷頻仍。孩子在家上網課也是衝突源頭,他們無法專注,甚至同步打機,家長或按捺不住直斥電玩危害身心,強行阻止,甚或截斷網絡,或導致強烈反彈,弄巧成拙。相反,以平和的語氣探問孩子:「你玩得如此投入,這遊戲看來很吸引,我也感興趣,可以和我分享箇中趣味嗎?」藉此了解孩子參與的遊戲和瀏覽的網站,對方聽來也較舒服。


成年人慣以訓誡語氣和孩子對話,遺忘孩子也是一個整全的人,尤其涉及新世代科技,他們的認識往往更多。要介入處理孩子沉迷電玩,應放下「打機有害」等先入為主的想法,發掘優點,畢竟當代電玩有別從前,家長增加認識,有利和孩子溝通,他們會更樂意分享。

從心做起,調整相處態度、說話語氣,與家人和諧互動,減少摩擦:


自我起動:
• 疫情帶來危機。因留家的時間長了,推動各成員增加溝通,吵架也是促進了解的過程之一。另外,透過網絡平台等與親友維持聯繫。
• 進行靜觀練習。靜觀減壓課程創始人Jon Kabat-Zinn指靜觀是有意識地、不加批評地、留心當下此刻而升起的覺察,藉以瞭解自己,培育智慧與慈愛。
• 每天進行「靜心呼吸」練習。先以一手輕放胸口,另一手放腹部,感受呼吸期間哪一個位置的感覺較強。確認後,每天練習可選定該位置,把專注集中手上,隨呼吸升降。先由一分鐘起,逐步遞增。練習助你把專注由煩擾的腦海帶回呼吸。


家人互動:
• 家長可與孩子進行「親子靜觀」活動,一起隨節奏強烈的音樂跳動,孩子玩得起勁時,關上音樂,繼而靜止默言,引領孩子觀察身體變化,讓他們隨意訴說感受。
• 每晚設定「家人分享時間」,特別是與小孩子。只聆聽,接受各自的情緒,不加批判,毋須教導,溫婉告訴孩子明白其感受便足夠。重點是陪伴孩子,了解其行為背後的需要。

強制隔離 正向應變
遭受隔離檢疫,備受困擾;自由受限制,感覺不幸;憤怒、抱怨;指責他人,甚至自責疏忽染疫;感到被遺棄,無人關心;產生不明朗的念頭。若面臨此境況,更加要正面應對:


正向創新身份: 自定創意身份,如「隔離戰士」、「探險者」,自我鼓勵,絕非不堪一擊。和小孩子分享,視前往檢疫中心為參與「星球任務」,完成後會取得成果。
維持社交互動: 以安全的管道維持社交活動,與相同遭遇的親友聯繫,分享經歷,增強信心。
維持關懷的心: 自我關懷外,也關顧別人,如鄰居。
撰寫感想日記: 每天記錄,或寥寥幾筆,或繪畫圖像,描繪自己當天面對疫情的感覺。不加批判,完成後便合上本子。


疫情令生活形態大變,可視為新生活模式,加以創建:即使家居狹小,仍盡力劃分作息區域;在家工作,仍依循平日上下班時的作息時間,維持正常生活;善用多出的額外時間,完成以往想做卻無暇兼顧的事。


若家人出現明顯的情緒反應,持續2-4星期;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經上述方法處理仍未改善,甚至惡化,須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自強多一點
除文中提及各項調適身心的方法,尚有幾項要點:


• 每天自我擁抱,雙手交疊,輕拍兩邊胳膊,呼喚:「XXX(個人名字),你今天做得好好!」這是善待自己的方法之一。
• 提升換位思考能力:嘗試轉換位置,站在別人的角度觀察同一事件,可看出差別,體會自己並非必然全對。
• 身、心、靈,互為扣連。口訣:身健(身體健康)、心舒(心情舒暢)、靈通(身、心處理好,心靈自能貫通,減少非理性反應)。透過恆常運動、靜心練習、與家人和諧相處、持續與親友聯繫等,好好保養身心靈。

實踐解難
問: 反叛期青年長時間沉迷打機,拒絕上網課,怎樣處理?


答: 別強行制止,與年輕人商議,於事前清晰設定界線:每天哪個時段要專心上網課,並完成作業,之後是自由活動時段。可探究他為何要上課期間打機?課後進行有何障礙?聆聽其分享,有助設定界線。家長須耐心解釋界線怎樣訂定,令年輕人明白其責任,並給予時間改變。


問:隔離期間給小朋友一個新身份,會否不太現實?


答: 對家人或自己要進隔離中心,小孩會恐懼、困惑。賦予新身份,可讓他們安心。雖帶點不現實,卻非撒謊,像稱為「探險者」,試想進入陌生的隔離中心,要預備行裝,適應新環境,好比探險。故不要設定古靈精怪的身份,宜符合疫情處境,在非現實中給孩子帶點現實體會。

32-33.jpg
icon_hkcss.png

Hotline: (+852) 2301 2303 (For help seeking, booking and enquiry on counselling service)

Donation Enquiry: (+852) 3690 1000

General Enquiry: (+852) 2947 8669

Address: Unit 1001-1003, 10/F, New Treasure Center, Ng Fong Street 10, San Po Kong (MTR Diamond Hill station exit)

IR No.: 91/7268

Partner Program:
13259994_1185058431538532_83180277292127
JC logo.png

2012-2020

2016-2019

© 2023 Joyful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