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知己知彼
五大人格特質話您知
人心果真難測?「佢份人好驚青!」「佢好順得人,無乜所謂!」人際交往中,時常觀察到這類人性特質。心理學界有學者提出「五大人格特質」,能概括人格的五個領域,而各領域展示一系列細緻特質。通過此框架可多了解他人及本身的性格特徵,調整遇事時的取態及行動,避免過度情緒反應,多一分思考,少一點衝撞。知己知彼,既促進溝通,也令自己開心一點。
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亦稱「大五人格特質」或「五因素模型」。這個經幾代心理學者建構的理論框架,被認為能夠全面、不重複地展示人類不同的性格特徵,可廣泛應用於不同文化的人群中。「特質」屬心理結構,泛指人生中引導,以至創造個人行為表現的念頭。
五大人格獨木舟 於海洋游弋
五大人格特質描述人類性格的五個領域,概略如下:
經驗的開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關於人的認知風格,對經驗的理解,對情境的探索。如具想像力,愛幻想;興趣廣泛、富冒險精神;愛創新想法,討厭例行公事。
盡責性
Conscientiousness
關於人調節、管控自身衝動的方式,追尋目標的動機、堅持。如謹慎、小心、組織力強;具責任感、自律、主動、勤奮;處事有計劃,以取得成就為目標。
外向性
Extraversion
關於人際互動的頻率、營造愉悅的能力。如熱衷社交、愛與人交往;熱情、健談、有活力、關注他人;自信、反應快、情緒正面。
親和性
Agreeableness
關於對待別人的態度。如有禮、和藹可親、體貼善良;富同情心、信任別人;樂於合作、寬恕,具彈性,願妥協。
神經質
Neuroticism
關於個人對情感的調節,對消極情緒的反應。如自尊心低、缺安全感、過分擔心;易緊張、想法非理性、有挫敗感;不善調節情緒,易有抑鬱、焦慮。
各項目的首字母相連,正是「OCEAN」(海洋),稍調動次序,則成「CANOE」(獨木舟)。這縮寫恍若寓意人格框架如獨木舟,助大家於人格海洋游弋。另有指「溝通技巧」也值得關注,故由他人評價人格特質時,有時會加入這一項。
日常性格表現
通過專門的測驗問卷可了解個人的性格特質,既有由本人填寫,亦有由他人評估。完成問卷所得分數,「高」與「低」分各有解讀。上述列舉的主要是「高分」的行為表現,而「低分」則朝反方向走。以「親和性」為例,「低分」者傾向看重私利,待人冷漠、猜疑,甚至懷敵意。
上述五領域皆可再劃分細項,深入探討。以繁忙都市人都關注的「神經質」為例,該領域分6個子項,歸納「高分」者的行為表現,您或會有共鳴:
焦慮: 常感到身處危險中,備受威脅,緊張、恐懼、不安。
憤怒、敵意: 易動怒,自覺受不公平對待時,充滿怨怒,表現憤慨、暴躁。
抑鬱: 易受打擊,感覺被遺棄、絕望、沮喪、內疚、孤獨,情緒低落。
自我意識: 介懷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卑、尷尬;在社交場合感到不自在,疑心被嘲笑。
衝動性: 容易為求即時滿足而不計後果,面對引誘時,自我控制能力弱,自我中心。
脆弱性: 抗壓能力薄弱,易感到驚恐、慌亂、無助,變得依賴。
性格影響人生
人的性格對個人際遇、社交生活多少帶來影響,不難體會。心理學研究揭示,上述五大人格特質對一些生活事項,確存在正向與反向的影響。譬如心理健康,「神經質」與精神問題呈正向關係,與幸福感則逆向而行。「神經質」領域的特質往往成為情緒問題的危險因素,導致焦慮、抑鬱,以至物質依賴等。「親和性」的特質對情緒健康有積極作用。
學習能力方面,一項研究邀請大學生作五大性格特質測驗,結果反映在4種學習能力:綜合處理及分析材料、有條不紊地完成任務、重視獲取實質結果而非內在邏輯、把所掌握的知識創新運用,「盡責性」、「親和性」的高分者,與四項能力皆有正向關係,「經驗的開放性」、「外向性」主要在最後一項呈正向關係,學習表現理想,相反「神經質」對四項能力皆呈現反向關係,學習表現遜色。
五大人格歷程
五大人格特質的出現,建基於「詞彙學假設」(Lexical Hypothesis)。概略而言是指生活中的重要事物會被賦予詞彙描述,當其重要性屬廣泛存在,會被賦予更多詞彙來描述。1936年,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與亨利歐伯特(Henry Odbert)從《韋氏大詞典》選出4,500個描述人格差異的詞彙,聚焦開發細緻的特質條目,為理論建立基礎。
四十年代, 卡特爾( R . B . C a t t e l l ) 把範圍收窄, 發展出其「1 6 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1949至1967年,多位學者如唐納德菲斯克(Donald W. Fiske),持續探究修訂,至1981年,劉易斯戈德堡(Lewis Goldberg)確認理論,並命名五大人格因素。1987年,羅伯特麥克雷(Robert McCrae)及保羅科斯塔(Paul Costa)建基五大人格特質理論,製訂了「五大人格量表」。
HEXACO:特質延伸
部分論者對五大人格特質有所保留,主要認為部分重要的性格特質未被納入其中,譬如宗教性;操控性、機會主義取向;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勢利、自私自大等。當中以誠實、謙卑一項最受重視,意指在人際交往上,具有持平待人、不損人利己、不追求奢華、無意攀登上層社會的特質。
進入千禧年,有學者提出證據確認「誠實—謙卑」(Honest-Humility)人格特質的重要性,加入原有五大人格特質框架中,拓展為六大特質,置於首項,並把原來的「神經質」修訂為「情緒化」(Emotionality),置於次項。其餘不變,依次為Extraversion、Agreeableness、Conscientiousness、Openness to Experience,整合各項的相關字母,構成「HEXACO」。
本性能移嗎?
藉此五大性格特質框架,有助加深了解人的性格表現,在人際交往上,可多留一線,欣賞別人的正面表現,亦理解某些反向行為的底蘊,順勢而行,收放有道,自能和諧共處。它也是了解自己的工具。不過,有人深信「三歲定八十」,性格在孩童期已定型。真箇本性難移?
人的性格受遺傳、性別等先天因素影響,難以改寫,但也受後天環境影響,這方面可下功夫。心理學家指出,孩童期表現的行為模式屬兒童的氣質(Temperament),非性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會受成長環境影響而漸趨穩定,成為個人性格特質。部分心理學研究揭示,人的性格有相當的穩定性,但透過有意識的調整,性格特質是會轉變的,在「盡責性」、「外向性」,以及情緒穩定方面,皆有正面的提升。
人的慣性行為是其性格特質的主體,而行為表現每每受當時的思考方式、情緒支配。因此,個人可以經常自我觀察,留心當刻的思考方式、情緒及行為表現,逐漸調整個人的行為模式,由對外來訊息、刺激做出無意識的反應,逐漸提升至有意識地行事,自己掌握主導權,而非只受性格限制,待人處事自能打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