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從工作蔓延至生活
疫情下倦怠更擴張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臨床心理學家 廖家寶博士
2019新冠病毒病疫情全球爆發超過一年,大部分人被迫困在家裏,工作都幾乎沒有了,何談倦怠?臨床心理學家廖家寶博士指出,倦怠(Burnout)是一種身體或情緒疲憊的狀態,涉及成就感下降和喪失個人存在的感覺,最常於職場出現,但在廣義上,一旦感到身心俱疲、精枯力竭,便可能是進入了倦怠的狀態,切勿掉以輕心。
身心受困 不敢作聲
近一年來,疫情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失業情況屢見不鮮,大家都認為當下仍有工作者應該感到慶幸,即使遇上不順暢或得不到支援,也需儘量忍受,以免在工作上多生枝節。
疫情肆虐,生活受到諸多限制,從前的日常幾乎全方位轉了新常態,改變帶來壓力,一時間未能完全適應,尤其是長時間居家工作,別以為比在辦公室上班輕鬆,實質困難重重,工作起來難以得心應手,效率低劣,壓力更大。以往上班工作,總會下班回家,回到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也能得到片刻緩和,但疫情下的工作場所竟然被迫搬到家中、子女的課室也搬到家中,從前的安樂窩一下子變了戰場,全天候困戰,再加上擔心病毒隨時恐襲,所帶來的焦慮和情緒困擾,豈不慘哉!
限制社交 影響減壓
一般所說的倦怠(Burnout)多指工作倦怠。以往工作上感到倦怠,可以放個大假好好休息,甚至辭職轉工更為徹底;但今次疫情卻發生於生活上,所引致的倦怠卻不可能「辭掉」生活,而且是全球受到困擾,無奈無助又求救無門。
觀察過去一年,香港人受疫情困擾的普遍現象:
• 鬱悶、焦慮、脾氣暴躁、情緒低落,覺得很多事情無法控制。
• 原本與朋友吃飯暢飲歡聚,可以刺激腦部產生快樂荷爾蒙或傳遞物質,令人開心,重拾活力。但整年社交活動幾乎斷絕,把「吹吹水」、「舒舒氣」的機會都剝奪了,明顯削弱了朋輩支援的互助力。
• 男性較為內歛,不輕言抒發情感,更是有苦自己知。
• 女性若然要照顧家庭子女,更添煩亂,壓力驟增。
• 尤其是社交比較活躍的人士,因為平日工餘時間或假期習慣參加很多聚會,但疫情限制下,宅困無處宣洩,這可能是最受影響的一群。
禁足旅行 無從休息
放大假去旅行,向來都是香港人的休息模式,因為大多數港人都認為只有個人完全離開香港,甚至關掉手機,
才可以得到放鬆。但自去年疫情開始,世界各地封城、宵禁,疫情比香港厲害得多,飛機都停航了,還談甚麼旅行?一整年都沒有旅行意味着全年沒有真正放假,困倦至極!
想深一層,其實每年的大假仍是存在的,只是因為不去旅行便不放假而已,即使偶然放假或被迫清假,亦以一
天半日為限,務求把假期日數儘量積累,留待疫情後有更長的假期去旅行。這種對放假必須旅行才是休息的想法,也可以說是謬誤。
真正放假 徹底放鬆
既然在疫情下一切轉了新常態,對於放假的意義也是時候重新調節,雖然不能到世界各地旅遊,但建議一年之中仍需要認真地放一個大假,連續的假期有助把工作拋諸腦後,可以給自己真正的休息,放鬆自在。不妨找一些興趣,例如煮食、砌模型、插花、看書、攝影或進行一些主題活動等。預先定下放假日期,從詳計議假期內
容,這與往日計劃旅遊行程安排有異曲同工之效。
當然,不少人其實自去年開始都已有很多渠道讓自己在疫情中放鬆,恭喜您,您已掌握疫情下的生活新常態,不被倦怠困惑了。
預防倦怠 3A妙法
大環境不能扭轉,但心境可自我改變。廖家寶博士與大家分享以下3A原則:
Aware – 認知: 對情緒反應有正面認知,即使有負面情緒產生,也是常情。
Accept – 接受: 隨着時勢和環境而接受轉變,例如工作模式、社交距離、旅遊限制等等,毋須刻意抗拒。
Adjust – 適應: 把以往的個人習慣作出調節,與生活新常態磨合,從中自會理出新規律,有助激發新動力,不再感倦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