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家教話你知

以同理心抗疫境
困在家 更愛家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輔導心理學家 劉凱晴小姐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持續一年多,學生無法如常返校上課,家長須在家工作。家人朝夕相對,問題漸次浮現,親子變鬥法,長幼皆感壓力。換個角度看,原來是契機,讓家人檢視相處之道,退後一步細察,多走一步化解,積極面對,重塑溫情家園。

疫情仍然反覆,一家大小共聚斗室機會始終較多,衝突難免增加,有人形容為「困獸鬥」,對孩子、家長都帶來適應難題。


親子共處釀難題
 

孩子遇到的困難,譬如:

  • 時刻應變:幾乎每天都面對轉變,像上課習慣給打亂了,停課、復課交替出現。在家進行網上課堂,操作時難免出錯,易生挫敗感,構成壓力。

  • 難以專注:留家進行網課,驟看更輕鬆,其實不然。即使已適應新模式,但整天困在同一環境對着螢幕,既難全程專注,也考驗自律能力。若年幼弟妹經常「插班」吵鬧,個人難以控制,頓感困擾。

  • 憂慮學業: 網課與親身面授有差距,學習進程受阻,固然擔心學業進度,尤其即將參加公開考試的,更憂慮成績下滑,同時也惦掛久未相見的同學。

家長承受的壓力亦重,好像:

  • 強求滿分:父母都愛護家人,譬如本屬家庭主婦的媽媽,除了照顧孩子的起居、學業外,又要管理家中秩序,以免孩子滋擾丈夫辦公。如果本身是在職媽媽,還要處理自己的工作,倘若事事追求滿分,或動輒自責表現欠佳,便容易感到焦慮擔憂。

  • 夫婦協調:長時間與伴侶留在家,相處模式有別過往,各人的分工、對家事的取態等都要適應,如果雙方本身都要在家工作,固然易生協調問題,假如不幸失業,經濟壓力加上挫敗感更易令夫妻的衝突升級,對婚姻也構成壓力。

  • 公私兩難:在職父母須留家工作,孩子卻誤會他們休假,纏繞央求耍樂,家長同時應對親子及公事,壓力徒生。


維護身心五要點
面對疫情,活動雖受限,但可按實際環境,從5方面維護身心健康:


一、身體善保養
雖持續留家,亦要活得健康,包括作息有序,睡眠充足,即使毋須回校上課,孩子也不能夜睡遲起。
飲食要營養均衡,份量適中,不應經常吃快餐。保持適量運動,不能長時間呆坐用電腦,可定時伸展肌肉,做拉筋運動。


二、練習解愁緒
放鬆情緒的方法因人而異,像聽音樂、聊天。建議設定個人的「情緒小錦囊」,每天抽15至30分鐘,進行能幫助你放鬆情緒的事,若然可以,不妨爸媽與子女一起進行,例如親子靜觀練習,既可以培養親子關係,也可藉恆常練習培養成習慣,當遇到壓力,便可以派上用場。須留意,其作用是預防,而非補救,故不要遇到壓力時才進行,應如同修行,定時練習。

三、社交微技巧
縱使須遵從限聚守則,卻非與世隔絕,應適時和親友、同學聯繫交流,別自我困鎖。人際相處是微妙的,交往過度有時或教人有窒息感。像哥哥姐姐忙於功課時,弟弟妹妹找你玩耍,可適當「劃界」:

1. 明確告知弟弟或妹妹:「我見到你想和我玩耍」,讓他明白你正關注他,並非抗拒他的邀請。
2. 告訴他你的需要:「我也想和你玩,但要先做好功課」。
3. 把控制權交回弟弟,詢問稍晚一點玩耍可行否,或請他建議:「你想甚麼時間玩呢?」


父母也可以此「三界」,指導年長子女跟弟妹之間的相處,並非宣泄式的表態拒絕,而是表達願意滿足對方需要,只是稍遲一點,從而維持社交健康,也可當作一種禮儀實習。


四、防困出極端思想
困在家中,面對疫境,即使再樂觀,負能量也不知不覺上升。平日不妨多留意自己的思考模式,例如有否陷入「非黑即白」的兩極思想模式中,像抱怨:「工作量太多,我全部都無法完成。」動輒用上「全部」這類絕對的字眼,是否合理?經常把事情想得太極端,有礙身心健康。

五、行為有原則
親子共處,沒有必然的「對」或「錯」,只有是否切合孩子所需。作為父母,不妨來個「身份認證」,自問想當哪類型父母:溫情的、威信的、操控的或自由奔放的?你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樣的父母?


如你本想當溫情型家長,這陣子卻時刻督促他學習,個人行為有違原意。當人的行為與價值觀出現落差,持續違心行事,便會經常自責,倍感痛苦。際此抗疫日子,不妨反思個人行為與信念是否一致。其實教育孩子,毋須事事執手相教,給予適當支持已足夠,反過來何不考慮給予孩子更多獨立空間及責任感,一起建立家園?

進行思想練習:
檢視思想中的「關鍵字」,如上述說話中的「全部」,探究其合理性。其實工作雖多,大概仍可以完成一兩件,細小如買菜做飯,已算不錯。經常做此練習,覺察不太平衡的思緒,調整思想模式。

四部曲慰解子女
父母若看見子女捱餓,必然為他們張羅食物;同樣,意識到子女有情緒問題,父母別視若無睹,須適切回應,可參考以下回應4部曲:
一、適當時間
與孩子談情緒困擾,須選擇適合的時間,如假日午後,雙方平心靜氣地細談;切勿在爭拗期間談,你或激動喝斥:「你有情緒病,要去看醫生!」只令孩子害怕、反抗。
二、態度客觀
客觀地交談,像慰問孩子:「媽媽留意到你今天哭了4次,我很擔心!」談話內容儘量客觀,不宜主觀地假定:「我覺得你不開心!」
三、抱同理心
建立具同理心的關係,如坦言:「每個人都有失落的時候,需要別人幫助,媽媽也會。」藉此表達同理心。
四、互動同行
最後把控制權交回孩子,如說:「願意媽媽和你一起見專業的情緒輔導員,看看如何讓我們開心一點嗎?」突顯問題和雙方都有關,並非單向指責:「你有情緒問題,要接受輔導!」

給爸媽的溫馨提示

  • 孩子或抱怨:「留在家時,爸媽總是囉囉嗦嗦,很煩人!」父母的「囉嗦」,實基於關心,出發點良好,何妨試用其他方法表達關愛,可參考主文的親子對話要點。

  • 偶爾父母着孩子該早睡,孩子回應:「明天又不用上學!」父母有時也許會心軟。但值得反思的是,生活上是否事事都必然與學業成績掛鈎,還是為了維持身心健康?

  • 在職家長一般下班後才能照顧孩子,現在場景驟變,育兒、與配偶相處上難免出現很多新問題,實屬挑戰,如有困難,宜向專業人士求助。

親子靜觀練習

想了解如何進行親子靜觀練習,歡迎瀏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_3x3lokbY&t=2s

專家有話兒

想了解更多專家的意見,歡迎觀看
「停課在家,父母子女困獸鬥?」網上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jHiLrRuC8

30-31.jpg
32-33.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