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老有所思

減低歧視偏見 提高病患意識
預防長者抑鬱從社區開始

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本港每10位長者中,便至少有1人有抑鬱症狀,但逾半數沒尋求協助。當中原因很多,例如長者對抑鬱症認識有限、病徵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長者家人甚至醫生有時也未必輕易察覺等。抑鬱症不但損害長者的心理健康,亦會增加患上腦退化症及跌倒的風險,病情嚴重時更會導致長者自殺。
 

抑鬱症並非老化的必然過程或正常反應,若及早在社區中找出患者,病向淺中醫,不但能提高長者個人的生活質素,更有助減低整體社會的醫療開支。

提到長者健康問題,很多人自然會想到「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及相關疾病,又或者各種腰酸背痛等,但其實抑鬱症在60歲以上的長者中亦很普遍,對晚年健康及生活質素所造成的影響,並不低於其他身體機能的疾病。長者抑鬱會影響心理、生理狀況及行為,不但增加患腦退化症的機會,亦會增加跌倒的風險,間接導致長者死亡。此外,香港的長者自殺率為各年齡組別中最高,是青少年自殺率的10倍,而抑鬱症正是長者自殺的最主要成因。

以為長者抑鬱屬正常
抑鬱症對長者的身心健康雖然影響很大,但一直備受忽略,患者求診意願也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包括長者自己,對老年抑鬱存有很多誤解,認為年紀大了,經歷很多重大轉變,心情難免失落。2018年香港大學進行的一項有關香港晚年抑鬱意識及態度的社區調查便發現,約5成受訪者以為抑鬱是老年的正常反應,4成人覺得長者在談及自殺時都不是認真的,而超過7成人更認為提醒長者自己有福氣或往好處看,便可以幫助他們紓解鬱結。
 

除了對抑鬱症誤解外,很多時長者的患病意識低,不覺得自己患有抑鬱症,而家人有時候因工作忙碌或關係疏離等而對長者關心不足,亦令他們的病情不易被察覺,如果長者獨居的話,這情況便可能更嚴重。

偏見歧視妨礙求助
另外,很多人對抑鬱症等情緒病仍存有偏見及歧視,即使長者有情緒困擾,也未必願意主動去求助,這種情況在男性方面更嚴重。他們很多時仍抱有那種男性不能向人示弱的傳統想法,即使出現情緒問題,也傾向不承認,亦不易向其他人甚至是醫護人員透露,因此雖然研究顯示香港女性長者患上抑鬱症比男性多,但男性的自殺率卻較女性為高。

 

除了長者及家人外,就連醫護人員有時亦未必能輕易診斷到長者患了抑鬱症。因為長者就診時大多只集中投訴身體不適,未必會訴說自己的情緒問題。有些抑鬱症患者表現出來的是急躁、焦慮等徵狀,抑鬱徵狀反而較少,亦容易被誤診為患有焦慮症。另外抑鬱症與腦退化症的表面症狀有很多相似之處,令誤診的機會增加;如果長者本身已開始有腦退化症,亦會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從而令醫生無法診斷出他原來也患了抑鬱症。

社區層面介入預防
長命百歲在今日社會已不是稀奇事,延年益壽以外,如何保持老年的生活質素,令健康日子儘量延長,顯得更為重要。預防並及早治療抑鬱症等情緒病,既可以幫助長者保持身心健康,亦有助減低因治療及照顧患者所帶來的醫療成本及社會負擔。針對長者以至照顧者對長者抑鬱症的誤解偏見,教育宣傳肯定是最基本而重要的一環,令大家對抑鬱症及求助方法有更多關注及認識,提高患病意識,改變固有觀念,把情緒病視作如三高等其他老年常見慢性病一樣普通,從而增加求診的意願。
 

另外,政府及相關團體亦可通過以社區為本的項目,進行初步的篩選,主動找出社區中有輕微抑鬱症狀的長者,及早以包括非藥物的方式介入,而非待他們病情惡化時才到精神科門診求醫,令輪候診症的隊伍愈來愈長,病情也只會更為延誤;而部分長者更有機會因逐漸失去動力而不願出外,成為隱蔽長者,令病情更難被發現。

32-33_edited.jpg
icon_hkcss.png

Hotline: (+852) 2301 2303 (For help seeking, booking and enquiry on counselling service)

Donation Enquiry: (+852) 3690 1000

General Enquiry: (+852) 2947 8669

Address: Unit 1001-1003, 10/F, New Treasure Center, Ng Fong Street 10, San Po Kong (MTR Diamond Hill station exit)

IR No.: 91/7268

Partner Program:
13259994_1185058431538532_83180277292127
JC logo.png

2012-2020

2016-2019

© 2023 Joyful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