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
息怒:調整深層情緒
訪問: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莫廸瑩小姐

旁人欲協助當事人平息怒火,往往率先規勸不要發怒,卻可能有火上澆油之危。當事人憤怒爆發時已很氣結、辛苦,難以按捺,這些話聽來格外刺激。情緒被牽動總有原因,關乎當事人的感受,可以先引領當事人深呼吸,暫時離開現場,找個緩衝空間稍作冷靜,然後想想可做些甚麼來處理。不管從旁協助,以至當事人自助,都可循此方向走。

施暴行為探源
以暴力行為表達憤怒情緒,與當事人的家庭背景時有關連,但須指出,並非曾經歷家暴者就必然會施暴。小孩子透過行為去學習、吸收待人處事的方法,若在出現暴力行為的家庭成長,長期目睹成年人以行為或言語暴力表達憤怒,慢慢便吸收到這些方式。如果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學習到其他表達方式,不斷沿用,習非成是。以家暴個案為例,部分施暴者前來接受輔導,仍未意識其行為問題,反認定:「人激氣就係咁啦!」若有這種內在的誤解,把憤怒和暴力行為合理地連結,暴力行為只會愈演愈烈。

輔導關鍵是讓當事人意識到即使動怒,亦非必然有暴力反應。開始時,若當事人怒氣未消,先讓其平靜,不會勸對方別生氣或講大道理。然後引領他了解憤怒原因,聆聽其訴說心情。當事人縷述的往往是表層狀況,如當天發生的事,須逐步進深探究:何以這些事令他如此生氣?別人做出這種事,他有何感受、想法,導致其動怒?


當事人在事後常覺無助,對失控行為感到後悔、內疚,這些都是切入位,可循此探尋暴力行為的觸發因素。憤怒激起暴力行為,但它只是一層外殼,包裹着眾多脆弱情緒,如悲哀、傷心、含屈受冤;委屈是其中一種常見被憤怒包裝的情緒,當事人深感不獲別人了解。透過引導,輔導員讓當事人察覺憤怒底下包含哪些情緒,所連結的想法、觀感,從當事人的說話加以歸納,協助整理出一些觸發因素:別人不了解他(「我講極佢都唔明!」);對方故意挑釁,不尊重他(「明知我唔鍾意,都係要做!」),讓他確認這些觸發因素。

情緒爆發前先疏導
然後指導當事人學習管理情緒,緩解因憤怒而可能施暴的行為。施暴者常形容其憤怒進程急促,由「0到1000」,中間只消0.001秒便會爆發,沒有中間過渡位。輔導員會引導他學習預早管理情緒。打個比喻,憤怒情緒達到1000時,好比火山爆發,這一刻才開始疏散山下民眾,已太遲;應在之前探測到火山爆發的危險指數攀升時,即預早疏散。縱然火山仍會爆發,但可減輕災情。


首先讓當事人認同,當情緒走到1000時才調控不爆發,十分困難,必須防範未然。輔導的要點是把「0到1000」的中間過程慢慢拉長,讓當事人學習在期間先自行疏導。故要協助他辨識發怒過程中,每階段的「徵兆」,好比火山爆發前先有地震。但大部分當事人都自覺沒有徵兆,轉瞬即爆發,沒有仔細辨識身體的反應變化。輔導員須與他逐步回溯、尋找,從其訴說的經歷,放大每個段落,便有所發現。譬如怒意初起時,會偏
執地與人口角,進至100時,會心跳加速,直至500時,感覺無法思考,繼而腦海一片空白,緊接就爆發。期間或提供展示各類型憤怒徵兆的列表,給當事人填寫,協助其辨識爆發前的徵兆。

 

由於憤怒包裹着錯綜複雜的情緒,有時候須為底層的情緒解結,探究何以某些事情會令當事人感覺不被理解、不受尊重,很多時觸及其過往的經歷。確認其動怒徵兆後,讓對方學習當情緒升至500時,透過深呼吸、離開現場等方法,稍為冷靜,嘗試以破壞性較低的方式表達,不影響其他人。這些方法難以一步到位,需經過練習培養。

化本能反應作理性回應
當確認了怒氣升的各階段徵兆,可以學習適時調節:
• 深呼吸,讓人緩過氣來,免怒氣升溫。若與人激烈爭論,宜向對方表示需冷靜片刻,暫時離開現場。
• 洗個臉、飲杯水或外出走走,目的是冷卻憤怒情緒。因為防禦機制屬於即時反應,故藉這些緩衝行動來截斷那反應。
• 透過上述步驟,讓自己冷靜,然後思考如何處理,就是「回應」。
上述步驟旨在幫當事人緩和當刻的情緒,不能或缺的是思考整個事件,譬如:有甚麼觀點支持自己當刻發怒是正確、合理的?若感覺別人對你有成見,甚至針對你,有何證據肯定這感覺是正確的?人動怒時總會有盲點,故要尋找證據支持本身的想法,或尋求第三方協助透過分析,才能作出理性「回應」,而非單純「反應」。

火爆行為疏導有法
憤怒情緒愈積愈多,致內在的情緒瓶子溢滿,問題叢生,故平日在生活層面應多下功夫,疏導瓶內積壓的各種情緒,緩減因爆發而帶來的傷害。可循以下方法實踐:
• 維持生活規律,睡眠充足,人的腦筋會較清醒,更容易冷靜下來,有助調控憤怒情緒。易生氣的人未必意識到身體狀態與情緒起落的關連,不妨回溯往昔:表面看來某件事情觸怒了你,但對比以往,遇到類近情況會否出現如此大的反應,現在是否特別易生氣?這期間身體有否不適?這陣子是否休息不足?甚或長期在家工作,欠缺正常活動,有種被圍困的壓迫感?
• 當某些事情令你氣在心頭,卻又不能爆發,內心持續怨尤,如不斷咒罵他人。當事人可以把想法書寫出來,無論執筆手寫、電腦鍵入或錄音都可以。完成後,把所寫的或錄音的內容棄掉、刪除。憤怒屬向外的情緒,上述是用較健康的方法把向外的內容釋放出來,避免積壓,另外亦能透過書寫整理自己的想法。
• 通過運動緩解憤怒,像跑步等肢體運動,有助把憤怒的能量釋放。不同人選用 的方法有別,大前提是看當事人的感受,可通過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 透過鍛煉促進腦部的彈性。如靜觀練習,每天早午晚進行3次,每次約3分鐘;開始時或先嘗試每天睡前做一次。當變成習慣,動怒時進行深呼吸,有助個人進入平靜的狀態。如同藉跑步鍛煉肌肉、呼吸,須維持恆常練習,給情緒作保養管理,臨渴才掘井並無效果。動怒時,依據平日作呼吸練習獲得平靜的方式進行,平復心情,隨着鍛煉有素,用起來格外得心應手。
• 加強覺察能力,動怒期間仍維持思考,想想有何證據確認此間的怒氣來得合理?對湧現這種情緒有何觀點?然後把這些想法寫下來,從不同方向觀察整件事,協助自己了解生氣那一刻本身有否盲點。

縮小情緒掣 清空情緒瓶
當事人能夠意識到自身的情緒問題,進而作出改善,幫助自己,已是不同階段的大躍進,非兩語三言能達到。因過往積壓了大量事件,情緒變化很多,要取得輔導成效,需要一定時間。若當事人持續投訴,手指永遠向外,譴責別人有錯,執拗地繼續憤怒,這無疑是個人選擇,輔導員卻絕不鼓勵如此糾纏,會盡力引領他重回正軌,偶爾嘗試以生動比喻幫助當事人了解。

縮小情緒掣:
人人都有個「情緒掣」,每被按動,情緒即爆發。各人的「情緒掣」大小不一,若當事人總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他的「掣」的範圍可謂相當之大,旁人可能只消與他擦肩而過,即觸發其怒火。輔導員會從多角度引領當事人明白,二話不說即動怒,本身也很吃力,如果別人已和你保持距離,卻依然觸動你的「情緒掣」,不妨思考如此反應是否值得?同時,讓當事人確認觸發憤怒情緒的「掣」其實在自己身上,由自己操控,縱然不能把它徹底拆掉,但可以調節,把它縮小,不會隨時隨地都被按動,慢慢讓當事人為情緒負起責任。

清空情緒瓶:
前文打了比喻,指人體內好比有個情緒瓶子,當注滿便溢出,憤怒爆發。接受輔導人士一般都能理解箇中意思,只是意料不到本身已積壓過多情緒,一直沒有清理,只消多添一滴水就溢滿。輔導過程並非要當事人只聚焦於那導致溢滿的一滴水,而是清除瓶內積壓過多的東西,協助當事人了解可透過哪些行動改善情緒狀況。當事人不認識緩和情緒、避免亂發脾氣的方法,往往深感無助,故側重引領他嘗試上述步驟,配合如靜觀等練習,拓展調節情緒的空間,除處理憤怒,也管理其他情緒。

身教孩子管理情緒
教導孩子管理憤怒情緒,家長須清晰區分:憤怒情緒和行為表現是兩回事。明確告知孩子生氣時哪些事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容許,適宜怎樣處理,以維護個人及他人安全為前提:
• 首先不要否定孩子生氣這事實,陪伴在側,觀察孩子的身心反應。
• 若孩子怒氣瞬間難消,可引導深呼吸。有些適合小朋友的呼吸練習,配合數手指、數數字進行。
即使當刻他未能即時做到,亦不宜說大道理,當刻他難聽入耳,過後才解釋。
• 孩子動怒時,常「賴地扭計」或亂扔東西,家長要清晰告知:明白他當刻很氣憤,但要以合適、健康的方式表達。
• 若孩子怒而大肆搗亂,甚至毀壞物件,危及自身安全,家長要明確表達底線:不能傷害自己/他人/設施。此舉並非要求孩子不能生氣,而是以安全為先,分辨哪些行為可以做。
• 孩子是透過行為學習的,家長應以身作則,讓孩子觀察其處理憤怒的方法,如深呼吸、走開飲水冷靜等。孩子發怒時,與他一起深呼吸,陪伴他過渡情緒。身教是重要的,家長不能一邊指示他如何做,自己表現出來的卻背道而馳,孩子會很混淆。

18-19.jpg
icon_hkcss.png

情緒支援熱線:​​ (+852) 2301 2303 (求助、預約及面談服務查詢)

捐款查詢:(+852) 3690 1000

一般查詢:(+852) 2947 8669

地址:

香港九龍新蒲崗五芳街10號新寶中心10樓1001-1003室

(鄰近港鐵鑽石山站)

慈善團體編號:​​91/7268

夥伴計劃:
13259994_1185058431538532_83180277292127
JC logo.png

2012-2020

2016-2019

© 2024 Joyful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