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輔導員對話
心理輔導知多啲(下篇)
我們在今期會繼續解答一些有關心理輔導的常見問題,如果大家對情緒病或心理輔導有任何疑問,也歡迎電郵我們:joyful1@jmhf.org,我們會稍後儘量為大家一一解答。
1. 問: 聽說你們的輔導服務是進行8節的,有甚麼學術原理和臨床效益呢?
答: 有研究發現,約50%的人於接受8節心理治療後情況有所改善,特別是抑鬱或焦慮人士。以認知行為療法(CBT)為例,短期治療(如8節輔導)能讓服務使用者更快體驗治療成效,增加其動力促進未來的改變。當然,治療成效需視乎個別情況而定,如輔導目標是否清晰、情緒狀況是否穩定等,因此,在尋求服務時,需考慮自身情況,再與輔導員商量最適切的服務。
2. 問: 專業心理輔導員與社工有何區別?
答: 兩者所接受的訓練及所針對的專業範疇都不同。
專業心理輔導員是修讀心理學理論等知識,主要發掘服務使用者的內在資源,用以處理其面對的情緒困擾等問題,訓練期間集中進行輔導訓練。
社工修讀與社會福利、社會政策等與社會學相關的課程,主力聚焦於幫助服務使用者尋找適切的社區資源,改善其外在環境,輔導只屬輔助性質,而在整個社工訓練中輔導亦只是其中一部分。
3. 問: 臨床心理學家/專業心理輔導員是否「心理醫生」?與精神科醫生有何分別?
答: 在香港, 並沒有所謂的「心理醫生」,只有臨床心理學家、心理輔導員及精神科醫生。
臨床心理學家必須為碩士或以上的心理學科畢業,可提供診斷、評估及輔導服務。
心理輔導員的訓練主要為輔導,亦會學習基本心理學知識,主要是提供心理輔導服務,但不會進行診斷及評估。在香港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和心理輔導員均不可處方藥物。精神科醫生是醫科專科畢業,可提供臨床診斷及處方藥物。
4. 問: 看完心理輔導,是否不用看精神科醫生?不用吃藥?
答: 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所處理的問題不同,效果亦不同。藥物主要處理或紓緩症狀,以至穩定患者的情緒;心理輔導則針對問題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或需較長時間處理,以患者情況穩定時進行為佳,因此即使接受輔導,亦不代表不用看精神科醫生及接受藥物治療,要視乎個別需要而定。
同時接受心理輔導及精神科醫生診治並無衝突,若有需要,雙管齊下更相得益彰,但不建議同時接受兩位或以上的輔導員或心理學家的輔導。
藥物使用必須參考醫生的專業意見,切勿因為接受心理輔導而自行停藥。
5. 問: 心理輔導可視作一般的醫學治療嗎?有沒有病假紙?可以申請醫療保險嗎?
答: 心理輔導屬現代醫學治療的其中一個範疇,而現時市面有些醫療保險計劃也會涵蓋精神科治療,例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的診治費、相關的住院治療費用等。目前本中心會提供有關輔導服務之收據,服務使用者應向就讀學校或在職公司了解申請假期的要求,以及向保險公司了解申報保險的要求及詳情。
6. 問:我可以為孩子安排輔導嗎?
答: 可以的,若子女未滿18歲,家長可致電本會的服務熱線為子女預約面談輔導服務,並須在首次面談輔導時陪同前來本會,並填寫家長同意書。
7. 問: 如果我的子女已過了18歲,我還可以為他預約輔導服務嗎?
答: 如果子女已過18歲,須由他本人致電本會預約輔導服務,服務同意書等文件亦要由他本人簽署。順帶一提,即使父母要求,本會輔導員亦不會透露其18歲以上子女在輔導過程中的內容。
8. 問: 我的朋友懷疑有情緒病,但他長居外地,他可以申請以電話或視像進行輔導嗎?
答: 本會一般只接受香港居民申請輔導服務,若他長居外地,我們會建議他尋找當地的輔導服務。除非特殊情況,例如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期間,本中心只會進行面談輔導,因為以電話或視像進行輔導,輔導員與服務使者之間難以通過眼神、面部表情及其他身體語言等去進行非語言溝通,而這些對輔導成效具一定作用,而且服務使用者身處的環境、通訊設備的穩定性、談話的保密性等,也較難確保。
本會輔導服務預約熱線:2301 2303(非辦公時間請留言)
費用:每節港幣300元
輔導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10:00至晚上9:00 星期六 早上9:00至下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