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話您知
學習新常態 新轉變 新契機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副主席 大學講師 柳發文博士
出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已成為生活新常態,就連學校課堂也改到網上去,本文刊出時香港才剛剛陸續恢復回校上課,似乎可以重過往昔學習的日子,但隨着冬天降臨,大家都為下一波疫情爆發作準備,莘莘學子可能隨時要回家再度網上學習,大家又要在日常生活上作出調節。即使疫情漸去,網上學習很可能也逐漸成為世界新趨勢。在這個新常態下,無論學生、家長及老師,就學習模式變來變去,難免增添壓力,又該如何面對?
挑戰形成壓力
無可否認,疫情令學生、家長及老師都面對不少挑戰。首先,學習環境及器材的改變,令很多人一時難以適應,對家長來說,子女要在家中上網學習,可能需添置額外的電子器材和付上網費用,對草根家庭無疑是經濟負擔。有些家庭的父母只其中一人可用手機上網,須犧牲自己用手機的時間給子女用手機上網學習,也會增加親子間的衝突。另外,香港家居一般環境較狹窄,能否提供安定的環境給子女上課也成疑。這些在現實生活上所衍生的問題,可能直接影響情緒和精神壓力。
至於學生方面,學校原本是社交場所,上學是一種社交行為及與人相處的機會。如今沒得返校,少了學習的推動力。小朋友與其他人有「不尋常」的社交距離,若長期如此,有機會變得不善表達自己,與人相處會有困難。在網上上課,老師與學生之間受電腦或手機的屏幕隔礙,也不夠親切,疏離感大,對小朋友是一種壓力,對家長在管教上也造成壓力。
對老師來說,挑戰不比家長學生少,除了要學習掌握使用器材外,由於難以面對面教學,看不到學生的即時反應,亦更難令學生之間有交流,因網上授課即使不是單對單,但所謂群體學習其實也只是各自在屏幕上出現而成的群組。有些平台可將學生分成小組,但也只限上課時用。下課後的交流需用另一些平台,如網上討論區,但這也並非掌握到學生的即時反應。
種種的新挑戰,衍生不同的壓力,如不及時梳理,積壓下來會導致情緒焦慮不安。
擔憂影響學習進度
自年初疫情爆發,當時仍是幼稚園高班的嘉嘉便跟全港學童一樣,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進行網上上課。由於父母大部分時間也在家上班,三人同時上網多少有點不便,不過對媽媽黃太來說,有其他問題令她更困擾。
網上上課不同於課堂授課,老師管不了屏幕對面的學生,要靠學生的自律及專注力,像嘉嘉這樣年紀的孩子難度更高,管束孩子學習的責任自然落在家長身上。母親黃太只好一邊工作一邊敦促孩子上課,而且還因學習數碼化,要協助孩子處理大量資訊,包括網上交發功課,令她倍感壓力,再加上全天在家,缺少抽離及冷靜空間,更容易感到焦慮。
隨着疫情稍為變化,女兒學習需因應情況而在校和在家上網兩邊配合,黃太明白這個可能已是未來新常態,不過她始終擔心網上學習效能大打折扣,影響學生吸收知識,更擔心影響成績進度,而且長期對着電腦,既有損眼睛健康,對心理發展也可能有影響。
「翻轉教學」主動學習更積極
網上教學雖然一時間可能帶來很多適應問題,但它也有可能為傳統教學或學習方法帶來新思維。現時有些老師除了會採用更多活動教學及拍攝短片等方法,增加學習趣味外,也正嘗試推動「翻轉教學」模式(Flipped classroom)。傳統教學方式是在課堂上由老師單向式授課,學生回家做功課,遇上困難時大多由家長從旁指導;但翻轉教學則要求學生預先閱讀相關的材料或書本,在網上課堂時,老師與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去一起做功課,這樣既可推動學生自己看書及預習,老師亦可以即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從而保持學習進度。
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這些新的網上學習方法,會否影響子女的學習成績。誠然,香港學生還是要面對公開試,有成績和分數的現實問題。不過推動「翻轉教學」,從另一角度看也是香港學生的一種出路,因為它以自主學習為目標,為學生提供更多網上討論的機會,訓練他們解決問題及如何應用,如果能重複這種「主動預習、上課提問、動腦筋去解決問題」的模式,將會令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很大轉變,對培養他們將來擁有積極正向的人生也會有幫助。
定期會面助溝通
要推動新的教學模式,家長的支持及理解非常重要。隨着網上會議的普及,校方其實亦可安排老師與家長多些定期網上「會面」,向家長解釋調整教學的方法,也讓家長更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而老師也應多聆聽和體會家長在家協助孩子網上學習所面對的困難,與校方一起探討可行的協助方案,釋除家長對新學習常態下的困惑和疑慮,以免令家長感到單打獨鬥、求助無援,從而激發不滿情緒。
疫情為學生學習帶來不少轉變,大家可能仍要時間去適應及調節,但也可視作一個推動改變的機會。即使疫情過去,網絡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及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會愈來愈重,對於作為未來社會棟樑的孩子,更加不能逃避。與其擔心甚至阻止他們不當使用,倒不如給他們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把它由令人沉迷的娛樂,變為最佳的工具,令生活及學習更得心應用,以迎合時代的真正需要。逆境順變,正好善用新契機,創造正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