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

檢視放負習慣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臨床心理學家 邱遠強博士

早上返工去到巴士站時,巴士剛好在眼前揚長而去,A君覺得反正下一班車很快便到,還可能有位坐,稍等一下也無妨;B君卻大呻真倒霉,覺得今天肯定是運滯的一天。
 

面對同一件事或情景,有些人以正面態度應對,有些人卻傾向往負面方向思考。跟行為一樣,我們的思維及情緒都有其習慣性。負面的思考習慣不但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及社交生活,更會增加患情緒病的機會。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不單止行為有習慣性,思維情緒也有習慣的模式,不過它比起外在行為習慣,可能更難覺察,卻影響着我們的世界觀。你可以想像一個人習慣地從負面角度看事情,他應該不會是一個開朗愉快的人,而且在日常工作、人際交往中也有可能出現不少阻滯。試問凡事都看得「灰」的人,又怎可能大受歡迎呢?

每個人都可能出現負面想法及情緒,但為甚麼有些人會習慣如此呢?臨床心理學家邱遠強博士指出,這可能與個人性格、成長背景、家庭或朋輩影響等有關,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模式,很多時會影響着我們的情緒習慣。他歸納出3種常見的思維習慣:
 

1. 災難化聯想
即使很小的事情,有些人都會把他聯想成很嚴重的事。例如有些孩子默書成績不好,他便會號啕大哭,覺得會影響自己學校的表現和考試成績,老師會因此不喜歡他,同學也會疏離他……一個在其他人眼中的小問題,他卻因此聯想出一連串災難性問題來。
 

「這可能與中國人讚少罵多有多少關係,西方人只要孩子考試成績合格,或看到他們已盡力而為,都會稱讚但香港家長對孩子拿95分可能都不滿意,覺得他未盡全力,如果做不到更會責備。在這種教育下成長,孩子的思維自然容易變得比較負面。」邱博士解釋。
 

2. 喜歡跟別人比較
很多人喜歡互相比較,即使自己做得很好,也不會稱許自己,永遠只覺得別人做得比自己好。這可能也與父母之間喜歡比較孩子的成績及表現有關,邱博士就遇過一些家長,拿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最強的一項比較,顯得他的孩子好像樣樣都不如別人。
 

3. 過度自我批評
邱博士指這情況在現今部分年青人身上特別常見,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不行或不好,久而久之,情緒長期保持低落,而且很易形成「自我實現」效應,因為沒信心,事情可能真的做得不好,結果強化了他們的想法,「啊,我都說不行啦。」
 

習慣性負面思維雖然很多時與成長背景及家庭教育有密切關係,不過邱博士強調,這個亦非必然。「有些名人小時候成績不好,在相對差的條件中成長,但可能他們的抗逆力較強,愈被人批評,愈能激發他們的鬥志,日後能創一番成就。在過程中可能亦曾有人幫過他們一把,例如見過心理輔導,改變了他們的思維,令他們可以走出原來的框框。」

習慣與強迫症之間
我們有時候不按習慣做事,可能會覺得有點不自在,不過正常情況下不會對我們產生甚麼實際影響或嚴重影響情緒。有些習慣不一定每天固定進行,只是遇到相同條件或環境時,很自然傾向按習慣的模式進行。只要外在條件改變,又或個人意願作出改變,很多習慣也可以改變的,而且未必需要花很長時間。

 

但有些習慣可能與情緒病有關,例如包括成癮(如嗜賭或酗酒)在內的強迫症,患者會反複出現一些強迫思維及行為,雖也可以說是習慣,但那是因為患者受強迫思維影響,即使知道行為有問題及非理性,仍是無法控制而反複進行,並且伴隨着會出現緊張、焦慮、害怕、內疚或抑鬱等情緒。這些思維或行為很多時已難以靠個人意願和能力去改變,並可能嚴重影響個人生活,需以心理輔導及藥物治療去改善問題。

心理輔導疏理負面思維
習慣性地負面思考,不但會影響個人信心,也會增加出現情緒病的機會。不過很多人未必察覺自己的思維習慣,察覺了可能也會覺得「我就是這樣,改不了!」
 

習慣當然可以改變,即使是思維及情緒上,問題是自己是否有此決心及準備。你可以找長輩或朋友傾談;又或者如果年青人本身參與了一些師友計劃,不妨與導師探討一下,他們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可以幫助年青人疏理思路,跳出原來負面思維的困局,尋找個人長處並加以發揮。
 

如果認為有需要,尋找心理輔導協助也是其中一個方法。輔導員可以協助疏理這些慣性負面思想,認清自己,幫他們找到自己的正向力量,誘發他們轉變及循着自己的能力去發展。
 

「不少年青人就是缺少這個推動力,因而困在負面情緒中,沉迷於打機之類的壞習慣裏,不但可以逃避,還很容易在裏面得到獎勵。故此父母其實應該多給予孩子獎勵,那怕只是一個讚許或擁抱,已經可以推動到他向前行。一次默書、考試甚至是公開試,都只是人生中很小的片段,父母不宜放大,應該給予更多鼓勵,用正面思維去協助孩子面對,他們才能繼續走下去。」邱博士解釋道。
 

另外,同行者及其他人的支持,對改變習慣性負面思維亦很重要。尤其在現今疫情及社會氣氛下,大家的分離感很強,但人是需要群體支持,不論那一個年紀,有親友或同行者支持,對改變負面思維習慣都會有很大的裨益,所以大家不妨有機會便多做義工,參加多些活動,建立多些關係,相信有助改善及建立更正面的情緒習慣。

12-13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