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

親歷重大創傷
回閃揮之不去

訪問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醫生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顧問

 

創傷後壓力症(PTSD)其實是創傷後遺問題其中一種疾病,創傷後遺問題也包括焦慮症和抑鬱症。PTSD的患者在經歷創傷後,精神備受困擾,負面情緒湧現,而同時也有可能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等情緒病。患者的壓力來自經歷或目睹重大的創傷事件如社會動盪、恐怖襲擊、天災人禍、交通意外、遭遇身體或性侵犯、患有即時生命危險的疾病等,導致患者身或心受到傷害,甚至生命受到威脅,而不是一般的生活壓力。

疫情當前,令人心感不安,如果經常擔心買不到口罩、覺得周圍都是病毒、不停地洗手等等,使精神飽受壓力,這是否顯示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醫生解釋,「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獨特症狀是患者對創傷事件會有回閃現象,所造成的侵入性記憶使患者重新經歷創傷事件,引發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甚至改變自己的世界觀,逃避所有令自己想起創傷事件的人和事。」患上創傷後壓力症會造成甚麼困擾?「患者會設法逃避,使自己變得麻木,疏遠家人和朋友,並常處於警覺狀態,焦慮,難以入睡,常做惡夢,容易發怒。」

如何判斷患上創傷後壓力症?「通常在創傷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內出現這些徵狀,屬於急性壓力反應,像記憶疤痕,若慢慢消退便不成問題。但若一個月後這些徵狀仍持續出現,就是患上PTSD。一般情況是在創傷事件發生後不久就會病發,延後發生的情況較少。」


重大社會事故 誘發創傷壓力
最近本地有大學研究顯示,受社會動盪及疫情影響,本港的PTSD患者大增,這是否創傷後壓力症的病發成因?麥醫生指出,香港這兩年受社會運動和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是多年來最差的。據他觀察,PTSD的患者確是有增加,但不如想像中多。在疫症肆虐下,人們的社交受到限制,人與人會彼此疏遠,造成個人的孤獨感。例如住院病人或高危人士,面對死亡威脅,患PTSD的機會也大些。
 

有資料顯示,在2003年沙士疫情後亦有一些人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對於這些過去曾患過創傷後壓力症的患者來說,近來的重大事件會否較易令他們再次發病呢?「對比2003年的沙士疫症,也是突如其來,傳染性高,死亡率也高,大家不懂如何處理。有些沙士患者在兩年多後也患上PTSD。香港人面對今次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因有沙士疫症的經驗,加上病毒死亡風險相對為低,有可能較少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不過,如果當年沙士患者再次面對疫症肆虐的社會環境,緊張的社會氣氛,也許會勾起他們當年的回憶,有如再次經歷創傷,他們的感受會比其他人更深,也較易再度出現PTSD的徵狀。」

 

至於受社會運動衝擊的後遺症,有可能比疫症影響更大,因為病毒是看不到的,而衝擊影像則可以看得見,市民從現場或媒體上看到衝突的場面,感覺更真實,但更感無助。臨床顯示,經歷社會運動而出現PTSD的患者也比較年輕。綜合來說,曾有創傷經歷,例如曾受暴力對待,或如沙士疫症患者經歷死亡威脅,或在衝擊事件中受傷的年輕人,或家庭遺傳等等,都較易患上PTSD。若患上PTSD而不處理,其他情緒病也不易痊癒,創傷需冗長時間才能復元,因此應盡早尋求治療。

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創傷後壓力症既然是心理陰影的問題,那麼在治療方面也以心理輔導為主嗎?麥醫生提醒,「很多人以為PTSD純粹是心理問題,其實它也影響腦部處理記憶的海馬體萎縮及負責控制情緒的杏仁核過度活躍,所以治療須兼顧心理和生理兩方面。」


在心理治療方面,常用的療法有創傷導向的認知行為治療(Trauma Focused CBT),幫助患者面對和處理創傷回憶,減輕創傷所帶來的痛苦和不安,令患者減低逃避,因為愈逃避會愈受恐懼困擾。另一種心理療法是眼動減敏重組治療(EMDR),利用眼動技巧幫助患者處理回閃現象及了解創傷事件。有些患者抗拒心理治療,不想重歷創傷事件,加上患者腦部功能及神經傳遞物質失衡,因此也須用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採用紓解焦慮和抑鬱的抗抑鬱藥物,如血清素等,但要注意有些藥物如鎮定劑可能會增加對創傷的記憶,令痛苦回憶重現。


在治療情緒病患的過程中,對患者總帶有挑戰,「在壓力症初期,最好鼓勵患者別看太多和回想太多,以免加強創傷的記憶。但在壓力症成形後,則須用認知行為治療處理記憶。治療的關鍵在於心理治療與生理治療雙管齊下,相輔相成。患者會逃避治療,但愈想忘記卻愈會記起,因此,幫助患者處理創傷記憶,讓他逐漸對創傷的反應減少,繼而漸漸克服,才可慢慢痊癒。」

心存希望 走出困境
當下香港情況未見回穩,麥醫生建議,面對疫情困擾,加上時局和社會問題,香港人這兩年可說都經歷創傷,大家應思考今後如何重新出發,處理好個人的精神健康。尤其年輕人正在發育時期,身心皆處於成形階段,若處理不好情緒,讓負面情緒潛藏,會影響日後的人生觀。疫情影響人的日常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個人要做適量運動,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防疫應該是保持身體距離(Physical distance),而不是疏遠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大家應保持如常作息的生活規律,更可透過社交媒體或電話保持聯絡,互相關懷,心裏常存希望。如發現精神困擾持續一個月以上,應找專業人士幫助。

眼動減敏重組治療(EMDR)
「眼動減敏重組治療」簡稱EMDR,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由 Dr. FrancineShapiro融合了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 及精神分析治療(Dynamic Psychotherapy)而成。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引導患者作出適當頻率的眼球轉動,或手部作出敲擊輕拍,主要是協助患者進入令人受創的回憶,重新分析及了解其不安的經歷及情景,及幫助患者回復平伏狀態。治療目的為紓緩因創傷經歷而引發的困擾,以「資料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模式為依據,讓患者透過重新整理創傷經歷的記憶資料,然後得以化解。患者在成功接受治療後,可紓緩情緒困擾,改善負面思想,因情緒而產生的過敏生理反應也會隨之減退。「眼動減敏重整治療」臨床應用主要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PTSD),最近亦有研究初步顯示對治療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等情緒病亦可能有幫助,但療效仍待更嚴謹的研究證明。

14-15_edited.jpg
14-15_edited.jpg
icon_hkcss.png

情緒支援熱線:​​ (+852) 2301 2303 (求助、預約及面談服務查詢)

捐款查詢:(+852) 3690 1000

一般查詢:(+852) 2947 8669

地址:

香港九龍新蒲崗五芳街10號新寶中心10樓1001-1003室

(鄰近港鐵鑽石山站)

慈善團體編號:​​91/7268

夥伴計劃:
13259994_1185058431538532_83180277292127
JC logo.png

2012-2020

2016-2019

© 2024 Joyful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bottom of page